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文藝批評亂相:無標準、圈子化及文風問題凸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8 13:18:23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批評亂相的根源所在

散文家、中國作協前黨組副書記王巨才批評某些評論家:表面上好像永遠都在講真話,其實是見風使舵,轉來轉去,任何時候都在為個人謀取名和利。他們結成幫派,在小圈子裏團成一團,在批評界興風作浪,使文藝批評事業蒙羞,使黨和人民的文藝事業受損。只有徹底整頓這種“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的市儈氣,摒棄“睜著眼睛説瞎話”的庸俗氣,清除“圈子批評”的歪風邪氣及其所帶來的種種惡果,才能重建批評的信譽和權威。

報告文學理論家田珍穎指出:相當一批評論家已經忘記自己是知識分子,毫不猶豫地脫去知識分子的袍子,爭著一起去弄錢。他們沒有為國家和民族承擔的宏大目標,不學習,不擔當,不憂患,無氣節,無操守,無力量,浮浮躁躁,渾渾噩噩,應該向他們大喝一聲:“回歸真正批評,雙肩擔起道義”。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也談到“責任感的缺失”問題,他指出:資本邏輯和技術理性合謀,對民族的核心價值乃至核心利益形成了重重包圍,因此要做到有所持守談何容易?具體到文藝,其內容、情趣、風格必須有利於提升民族素質,要做到當然不容易,但這正是文藝創作和批評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主任王兆勝的觀點稍有不同,他認為就整體的文藝批評而言比較複雜,不宜單向考慮問題,至少有4個因素導致了今天的批評困境:一是文化語境發生了變化,在奔向金錢的狂歡中,整個文學都已被邊緣化,批評更難以進入公眾的視野;二是文學和批評走低,作家和批評家沒有做到成為社會良知的代表,有的見解還不如普通百姓,讀者當然就不再買賬了;三是産生了批評利益集團,利益的最大化把各方捆綁在一根藤上,誰不説好話就會被分離;四是文藝研究和文藝規律漸行漸遠,批評喪失了文學性和審美,連業界自身也不再關注。

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立三也認為,批評亂相的根源在於一些人缺乏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美學原則的領悟,缺乏對改革開放精神的理解,不了解今天社會發展的新狀況,不研究當下文學創作的新實踐和新規律,還在沿用舊的思維模式,要求文藝沿著舊的軌道前行,遂導致文藝創作脫離生活,文藝批評脫離文藝創作。因此,他呼籲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武裝頭腦,建立起科學、嚴肅、正派、健康的批評體系。

亂相治理的前景

文藝是社會的晴雨錶。文藝批評的根本任務,是代表社會讀者中的最先進部分,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社會,理解文藝創作,提升審美品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素質。批評家的職能,是用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創作實踐,找出創作現狀和目標的差距,加以引導,而不能迎合落後的審美取向,更不能淪落為資本、利潤和某些利益集團的工具。

批評亦是關乎一個社會發展前進不可或缺的方面。批評家的思想、見識、審美的高度,亦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文明的高度。在金錢試圖吞沒整個天地人心的時刻,全體文化界都應該團結起來,勇於捍衛文藝批評的權利。

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任何社會轉型期中,都曾發生過價值觀混亂、是非美醜善惡交鋒與錯位的局面,要廓清天空中的陰霾,文藝和文藝批評可擔大任。當下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績與問題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因此就更加需要尖銳的、戰鬥的、民主的、前進的批評——任重而道遠,唯有努力前行,不懈奮鬥。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