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文藝批評急需重拾價值理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30 18:21:29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長期以來,人們對“文藝批評是運動著的美學”(別林斯基語)深信不疑。然而,令人憂慮的是,時下的文藝評論沒能擋住功利化和世俗化思潮的席捲,人情評論、紅包評論、廣告化評論、嘩眾取寵的“酷評”等正在損害著文藝批評的形象和品格。傳統文藝批評的價值被逐漸消解,文藝批評的價值理想明顯下滑,文藝批評的公信力正經受著嚴峻考驗。文藝批評的價值理想還能找回來嗎?筆者以為,不易,但非不可能。

找回批評的靈魂。價值判斷是文藝批評的靈魂。對文藝作品、文藝現象、文藝思潮和文藝理論等作出明確的價值判斷是批評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一些文藝批評卻成了專業的吹鼓手。每每新作面世,他們便受邀參加評論研討,極盡誇大其詞之能事,“吃人的口軟,拿人的手軟”。這樣的文藝批評既不能一刀見血,也不見由衷讚美,更遑論入木三分,有人稱這是金錢豢養的評論。不過,也難怪,聽批評的人,多為利益相關者,需要的是專業的“高度評價”和評價帶來的商業利益。所以,當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發生衝突的時候,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批評者只好放棄了自身的價值理想,説了些追求市場理想的話。難怪有人戲説,批評家的“骨頭”扛不住利益誘惑的“甜頭”。在某種程度上講,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已經牽到了文藝批評的鼻子,讓批評迷失了方向和靈魂。文藝批評要“招魂”,除了呵斥之外,更需要第三方的鼎立支援,充分挖掘評論本身的價值和效益,並讓評論者和被評論者隔河相望,而不是唇齒相依。文藝批評的“回魂”工程任重道遠。

找到批評的武器。批判精神是文藝批評的力量源泉。沒有理論的批判是蒼白的。當前,文藝批評普遍出現理論“貧血”和“腸胃”不適,一些批評者習慣“洋為中用”,對西方時髦的批評概念興趣盎然,經常拿一些“新概念”嚇唬人,但是“食洋不化”,只是理論“販子”,其結果是讓大家吃了不少“夾生飯”。這既不解饞,更不能強筋健骨。其實,大家熟悉的歐洲古典文論、馬克思主義文論和中國古代文論,都有很多理論光芒仍然能指引我們向前進,尤其是被魯迅稱為“最直捷明快、最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哲學,只要給它注入豐富的時代內涵,依然是可用的最銳利的批評武器。

營造健康的環境。毫無疑問,在文藝百花園裏沒有文藝批評這朵帶刺的玫瑰肯定是令人遺憾的。然而,這朵玫瑰不能長在鋼筋水泥上,它同樣需要陽光雨露,需要土壤和養分。如今專業的文藝評論生長空間已經被商業評論擠壓得異常狹窄,傳統大眾媒體更喜歡創作者和明星的狂歡,網路空間更喜歡“酷評”的快意,而那些真正科學説理的批評只能圈內自我欣賞。文藝批評的社會價值的實現途徑已經支離破碎。更讓人擔憂的是,在文藝批評的生態園裏,“泡桐樹”人物因為“成才”快,和“雜草”一起安逸地享受無限陽光,而那些紮實的“紅木”人才卻因養分不足,經常處於茍延殘喘的狀態。文藝批評生態的混亂,導致難以培育出參天大樹。只有讓健康的空氣充盈在文藝批評的園地,文藝批評的沃土才會豐厚起來。

重樹批評的風骨。擁有深厚的學識修養、異乎常人的專業眼光和敏銳的審美判斷力,對文藝現象和作家、藝術家作品有獨到見解,形成個性化的批評風格,保持文藝批評的價值追求和審美理想,這應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批評家的自覺追求。越是在文藝創作容易價值迷亂的時候,越需要文藝批評堅守責任和良知,敢於對那些挑戰基本道德底線、褻瀆人性與藝術、貶損經典與高尚、曲意迎合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風開戰。

如果每一位文藝批評工作者都敢於直面現實、反躬自省,真誠面對藝術,重拾價值理想,多一些中肯的“逆耳忠言”,少一些浮誇的“友情褒揚”,共同培育客觀、平等、科學、説理的文藝批評風氣,假以時日,文藝批評的公信力就會大大增強,健康的文藝批評就會回來,文藝批評的形象就會倍受尊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