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文藝批評亂相:無標準、圈子化及文風問題凸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8 13:18:23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時下,文藝界在談論一個熱門話題,即文藝批評。

中國是一個具有燦爛文化積累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化、文學、文藝批評傳統亦是傳承深厚,《典論論文》、《文心雕龍》、《詩品》等,為我們留下了博大的批評情懷和“忠言逆耳利於行”的社會空間。及至上世紀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和80年代新時期文學鼎盛時期,文藝批評都發揮了強大的推動文藝繁榮、文化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在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文化史和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進入新世紀,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態勢,對文藝批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大的期待。然而,今天的文藝批評(以下簡稱“批評”),雖然就整體而言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就,對文藝創作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制約了它在文藝創作、文化建設中發揮出應有的、更大的作用。

批評亂相種種

1.批評的缺失:時下,利潤成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了文化市場的運作。在這種嚴重局面下,批評本應該站出來承擔撥亂反正、引領民眾辨明是非的責任,但在許多節點上,批評的聲音很微弱,甚至沒有。比如某些電視劇為了收視率,敢明目張膽地褻瀆經典,公然向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挑戰。面對這些烏煙瘴氣,廣大民眾都已不能容忍,可就是見不到評論家們寫出深度的剖析文章。

2.批評的無標準:讀者經常見到各種眼花繚亂的作品研討會,它們層出不窮,亂相叢生。與會的有關領導和批評家、學者們,很少有能將作品認真研讀完的,卻依然能憑多年練就的“會議功夫”作出精彩發言。有的專家剛才還在底下搖頭,發言時卻能面不改色地用“史詩”、“巨作”等詞彙一個勁兒地捧,還美其名曰“鼓勵為主”,導致研討會淪為歌頌會、表彰會、炒作會。

3.批評的圈子化:這樣形形色色的研討會,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研討會經濟”,有掮客,有操盤手,有核心出席成員,有會蟲兒,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利潤是“木偶線”。如此,“與會者一心”就很重要,於是圈子化就是必然的了。批評家失去了自尊和職業操守,批評界成了追名逐利、興風作浪的戰場,批評文章越來越成為不講真話的應景“秀”,致使整個批評界變得越來越庸俗化和市儈化。

4.文風問題:在批評的空氣變得越來越污濁的同時,文風問題也日益凸顯。有的評論家整天忙於趕會,沒時間讀書學習,更談不上用心研究文藝創作新出現的苗頭、傾向、趨勢、得失、困境、發展等深層次問題。於是,他們就故意搬來西方的大師、理論、主義、名詞以及複句套複句的西化長句式來裝腔作勢,故作高深地嚇唬人,批評文章越寫越空泛。

5.一些優秀評論家受排擠:中國現在當然不是沒有好的評論家,他們審美水準高深,堅持職業操守,勇於擔當。可是社會環境越來越蕪雜,利益鏈條上的環節越來越多,如果評論家直抒胸臆地説了不,那麼作者、單位、領導、甚至他籍貫地的首腦、出版社、文藝院團、銷售商、主辦方都不高興。之後研討會可能也不會再邀請他,這也使得優秀評論家逐漸退出江湖、優秀評論文章越來越少。

6.評獎亂相也對批評構成傷害:説到評獎,今天文壇上各種、各路、各級別的評獎也已成為批評的一部分,評獎亂相與批評亂相攀比作亂。在利益的操縱下,“評獎經濟”開展得如火如荼:形形色色的協會、學會、研究會乃至非法刊物和個人等,爭先恐後地打著評獎的旗號去弄錢。此外,由於某些正規評獎也與層層級別的獎金、晉陞、出名、出國等等相勾連,也就必然會出現拉攏評委、操縱選票等弊端。有的作品甚至由地方官員帶領著龐大的工作團隊出面“做工作”。由此,構成了對“評”的另一種傷害。

7.某些權力橫加干預:一些部門要員和地方官員,對正常的文藝批評橫加干預。他們把個人的政績、升遷和小集團的利益,看得比人民的利益和文藝健康發展還重要,在他們眼中,批評只是吹捧自己政績的利器,批評家只是他們手下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工具”,卻不許他們提出與自己意志相左的任何個人見解,批評當然更不許。

8.對於批評的粗暴反彈:近年來,批評界還不斷發生反批評的惡性事件。不僅刺耳的批評聽不進去,連善意的忠言也不願意聽,揭醜的批評更不能容忍。有的連黑社會的威脅手段都動用出來,還有的動輒一紙訴狀,連批評家帶發表媒體一起告上法庭。而資本和權勢的強勢侵入,對文藝批評造成了一種壓迫,既破壞了批評的準則和道義,也破壞了批評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還破壞了健康的批評生態環境,將評論家置於一種不敢説話或者無法開口的狀態,將媒體置於一種無法正常工作的狀態。這不僅嚴重挫傷了批評家們的職業精神,也使社會的監督職能和公眾參與度受到嚴重挑戰。

9.批評家責任的喪失:一邊是甜美的“胡蘿蔔”,另一邊是黑色的“大棒”,孰取孰舍?大部分評論家選擇了胡蘿蔔,畢竟在任何時代,大義凜然者都是少數。而一旦職業操守被群體性自我放逐,其崩塌效應就會愈演愈烈,並加速下行。“沒有是非(真假),只有成敗;沒有好壞(善惡),只有冷熱;沒有榮辱(美醜),只有貧富”等説法成為批評界的流行語。

10.媒體亂炒作:由於媒體在資訊時代的作用日益強大,各種媒體也日益成為利益集團覬覦的目標。他們有的買通媒體,索性撇開評論界,雇請幾個演員、明星和侃爺來亂點江山;還有的或自己直接赤膊上陣,或花錢買廣告版面,雇傭吹鼓手製造輿論,混淆視聽,以達到影響公眾的目的。而有些媒體為了區區幾個廣告費,就放棄大局意識和正確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一任謬誤橫飛;有的還跟著亂炒作,把批評聖壇變成了庸俗的雜耍娛樂工場。

11.批評聖壇成了危房:權、錢、利(潤)、利(益)的合謀,各方亂伸手的糟蹋,致使整個批評界處於下滑狀態。讀者因不信任而漸漸遠離,社會因不需要而逐步漠視,學術因不在場而聲音喑啞。批評家們不再激情滿懷地投身這項事業,有的轉行,有的應付,已經極少能看到那種走在時代思潮前面、洞悉社會前進方向、能指導文藝創作實踐、能引領天地人心的深刻的理論文章。中國文藝批評界的水準整體倒退了。

12.批評隊伍後繼乏人:由於批評的社會危機,批評界的後繼乏人狀況堪憂。今天已經很少有依然熱愛批評事業、準備將自己一生奉獻於此的年輕人。高校的當代文學批評專業很少能招到高素質學生,即使已經進門的研究生、博士生,一心埋頭專業的也大為減少。不能只是批評他們缺少專業精神,其畢業後的就業困境、黯淡的學術發展前景、與其他學科相比投入和産出十分懸殊的差別、包括與創作都無法相比的巨大收益率反差,從起點上就削弱了年輕人對投身批評事業的信心。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