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元教育宗旨”:現代教育宗旨在中國的確立 民國建立後,清末教育宗旨隨著清朝的覆滅已經失去效力,其“忠君”的首旨更與民國政體相衝突,社會亟需也極為關切一個新的教育宗旨。當時可能的走向是,確立一個以革命黨人“革命教育論”為基礎的教育宗旨,或者由在教育方面更有傳統和經驗的立憲派提出一個改良主義的教育宗旨,或者暫時無暇提出一個新的教育宗旨,僅停留于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頒發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之地步,即僅從表像層面對前清教育進行初步改革,取消尊崇前清朝廷和君主的內容及形式,小學廢止讀經,並一定程度採納當時流行的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思想。 然而,大教育家蔡元培作為民國首任教育總長,相對於具體的教育行政、學制改革,他對於教育宗旨更感興趣、更為傾心。1912年2月,蔡元培在上海《民立報》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闡釋了對於民國教育宗旨的認識;後經修改,又刊載于《臨時政府公報》和《教育雜誌》、《東方雜誌》等,題目改成《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同時,引發了一場大討論,陸費逵、莊俞、黃炎培等紛紛撰文,各抒己見。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幕,教育總長蔡元培致開幕詞,其所關注、講得最多的仍是教育宗旨問題,幾佔篇幅的一半。他從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外鑠與內發、權利與義務、國家責任與世界責任等關係,進一步闡釋了自己“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蔡元培雖講五育並舉,但其關注重點在於形而上的道德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創新之處更在於後二者。對於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則較少論述,此二育,亦清末民初一時之思潮耳,蔡元培隨時代有所採挹、損益而已。因此,其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甫經提出,即有人敏銳地指出,“蔡君意見並非兼採五端,而實以世界觀及美感二者為教育方針也”。或可將蔡元培主張的教育方針更準確地概括為:五育並舉,三育為基,世界觀教育為本,道德教育為首,美感教育為重。 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幕後僅4天、離會議結束尚有20多天,蔡元培便辭去了教育總長職務。教育部為會議準備的教育宗旨原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及武勇兩主義濟之;又以世界觀及美育養成高尚之風,以完成國民之道德。”會議討論認為,“美育一層,加入中小學校、師範學校教則內,俾知注意”即可,不必專門列入教育宗旨,“世界觀為宗教的、哲學的,不應加入普通教則內”,並吸收了相對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部分內容,議決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國家為中心,而以實利教育與軍國民教育輔之。”這就是説,蔡元培關於教育宗旨最有原創性、最有價值的部分——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並沒有被會議認同和接受。9月2日,教育部公佈《教育宗旨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仍以道德教育為首要和中心,去國家主義教育,加美感教育,未採納世界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