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教育——放養的自由還是扶助的自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5 20:23:58 | 文章來源: 邱志傑

自從當代藝術進入中國的美術學院教育,關於如何辦學始終意見紛紛。有的學院旗幟鮮明主張嚴格管理,甚至希望規範課程和教材,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另一個極端則希望模倣西方學院,鬆散管理,用選修課和學分製作為課程的主要執行模式。兩種意見本來各有道理,但因為都想消滅對方的觀點,就開始互相批判和鄙視起來。

 

學院教育,可松可緊。嚴格管理如西點軍校,或者韋爾斯利、史密斯學院之類常青藤女校固然人才輩出,鬆散自由如哈佛和伯克利照樣也名震天下,原沒必要就此打起筆墨官司。但自從當代藝術進入中國的美術學院教育,關於如何辦學始終意見紛紛。有的學院旗幟鮮明主張嚴格管理,甚至希望規範課程和教材,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另一個極端則希望模倣西方學院,鬆散管理,用選修課和學分製作為課程的主要執行模式。兩種意見本來各有道理,但因為都想消滅對方的觀點,就開始互相批判和鄙視起來。

我曾經在英國和美國的美術學院短期上過課,他們那裏的教授實在是很舒服。美術學院的教授,只要每個月參加一次碩士生的研究彙報會。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別的學生向做彙報演講的學生提問質疑,老師則只是一個勁地在那兒説好呀好呀太好了,如果教授居然沒有説你好,那你一定是糟糕得讓他忍無可忍了。在這裡課堂多數是討論,平時學生自己折騰,到了東西做出來擺出來,教師才來聽一聽學生自己的解説,給點建議。學生要找導師見個面喝杯咖啡,先得提前幾個月電子郵件預約。這些學院的情況,近於放養。我也在德語系統的學校上過課,氣氛就很不一樣。老師會在教室裏面貌似很負責地指手劃腳,某個教授的工作室,學生的風格基本也相似。我看博伊斯的傳記,他和他工作室導師之間愛恨交集的,這種情緒,是典型的嚴父模式的産物。

放養的教育思路,其實受到藝術史上浪漫主義藝術觀的影響。相信每個個體內部潛伏著天才,這種早就存在於學生那個體內的天才不宜受到他人影響的壓制,教育的使命是讓這種內在的天才不受阻礙地開放出來。學院只是提供一個條件,一種土壤,好的種子自然會生長起來,不要用嚴格的教育去拔苗助長。IT行業興起之後,因為蘋果、微軟、甲骨文這些大公司的創始人都是退學英雄,這種放養的信念更加得勢,並在中國國內獲得了很大的影響。“不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之類口號成了更進步的觀念,大量具有強制訓練色彩的教育策略被大量放棄。在台灣甚至興辦起了森林小學。而在大洋的另一段,中國“虎媽”的成就讓美國家長瞠目結舌,開始反思自己的寬鬆教育讓孩子喪失了競爭力。這種放養思路的另一個極端也的確不太爭氣,還真的相信藝術教育可以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世紀行會模式,給放養的主張者很多批判的實例。

我總愛這麼想問題:對立面的雙方的差別可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大,對立面的雙方一定是站在同一個地平面上,才有機會成為對立面。如果是不同臺階上的兩個人,就對立不起來了。教育思想的背後是人性論。是放養還是需要強制,是其表現。目前位置關於人類天性的論述無非“性善論”、“性惡論”和“性空論”。但無論哪一種,大概都無法否認通過教育改變點什麼。

實際上,即使主張學院要寬鬆放養的,也還不至於敢主張不要學院。按照浪漫主義的邏輯,即使已經是天才,沒有合適的土壤和雨水也要夭折。放養論假定學生的個性事先已經豐滿,或者學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理智地選擇學習。但是一定是存在著各種妨礙他/她最終獲得成就的不利因素,需要通過教育來排除這些不利因素。這種教育是明心見性,幫助學習者尋找自我。但還是需要教育來做點什麼的。放養論的反面,假定學生在學習之初並不具備已經完整的個性,也並不具備選擇能力,只是一張白紙,因此需要輸入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讓他最終通過學習獲得自我。這也是要求教育做點什麼。甚至於更極端的性惡論者,認為人性本惡,需要通過教育壓制不良傾向,引導到正途上來。於是採取強制的手段硬性教育和規訓。這一派就更主張教育的必要性了。

只要承認教育有必要,差別就沒有那麼大。只是環境不同,對象不同,目標不同,階段不同,必須採用不同辦法而已。

通常教育的外部環境較好,教育單位的管理就相應地可以比較寬鬆。這就好比一個孩子生長在音樂之鄉的音樂世家,滿大家都是吹拉彈唱的音樂人,即使父母親不天天逼著小朋友練琴,小朋友有心無心地總能唱上幾句,學起來也快。如果外部環境很惡劣,就不得不施行嚴格管理。比如滿大街娼寮妓院,寺廟為了讓人清修,就不得不弄出三規五戒。戒律的目的正是為了使修行者和惡劣環境相對隔絕,在較為清凈的環境中成長。所以,教育的寬鬆實在和環境有關。英美一些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系統和媒體都較為發達,良好的教育資源比較平均地分配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層面,美術學院只是整個藝術教育中的一個環節,採取較為放養的方式就完全可以理解。

教育對象不同,自然方式也就不一樣。如果學生即使不來上你的學,基本生存保證也不受根本性的影響,來就讀藝術學院,只是為了尋求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寬鬆的放養就比較可行。如果學生來上學,是渴望通過學習獲得生存技能,從而能確保自己的職業前途。那麼即使你想要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鼓勵他們在寬鬆的情況下自修為主,恐怕學生也不答應。別説他們繳了學費,就要求獲得物有所值的教育産品,就算國家公費的義務教育,也有時間成本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心理越成熟,就可以越寬鬆自由,如果學生是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問題的未成年狀態,寬鬆放養的自修就比較難於推行。國外的美術學院,職業技能教育的成分更低,真的有不少是生存無憂之後的純理想主義的夢想追尋者。有的是已經成年的人在美術學院尋求生活樂趣,甚至有成熟的藝術家為自己創造安靜的反思環境而來讀研究生。我在英國就遇見過七十幾歲的碩士研究生,在美國遇見過這種著名藝術家學生。這樣的學生,你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當他們的“虎媽”了。

教育的階段總是一張一弛交替的。前面説到的外部環境,其實就是提前幫助美術學院做好了前期教育。基礎較好,因此一進來就可以寬鬆。如果沒有前期的良好準備,就不得不嚴格。等到基本素養習得的階段結束,要求教育的成果的時候,自然要求課程必須是對症下藥的,甚至,要求課程有連續性,高度精密,必須長期地進入才會獲得結果。這時候就很難讓學生和老師都處在憑感覺的狀態。這也好比體育鍛鍊,你只是處在要把身體煉好,追求的只是身體健康,那麼什麼運動項目都接觸一下總是好的,你也就比較可以憑興趣來選擇。但是一旦你是希望能參加某一個項目的比賽,你就不得不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嚴格訓練。

當然, 大眾尋求健康的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是有關聯的,通常前者水準越高,競技成績也就越好。所以,我們也要看到,學生的成熟程度和教育模式也是互相塑造的。我們的教育如果永遠是保姆式的,學生們當然也永遠成熟不起來。這還真有點像孩子學走路,你永遠不敢放手,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自己走路。可是你也不能一開始就不護著扶著,眼看著小孩摔死呀。

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模式應該寬鬆還是嚴格,首先是要去問一問學生們。教學體制的設計者不要憑著自己的信念想像學生的需求,並展開無謂的爭吵。到學生們和家長中發放一些問卷,到可能的用人單位發放一些問卷,作一點調查,應該能得到比較靠譜的依據。畢竟,為教育買單的是他們。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