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陳丹青:創意是一句廢話 真正的創新取決於自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8 14:36:04 | 文章來源: 搜狐讀書頻道

接下來就輪到藝術家,這個時候要強調一句話,貢布裏希在他的通俗藝術史的第一句話,沒有藝術這件事情,只有藝術家。這是這麼簡單、直白的話,但是説盡了整個藝術,非常非重要。為什麼呢?我們還要追求藝術的原創創意究竟是指什麼,我非常希望我是錯的,我以為取決於天才、個性、時代這三個因素。

天才論是很早被批判的,但是至少在貢布裏希這句話,藝術史由幾個藝術家構成,沒有這幾個藝術家不能設想這段藝術史。天才論是對也好、錯也好,我們存而不論。

京劇就遇到一個時代,就是兩百多年前,徽派進京,然後進了以後遇到一個慈禧太后,照現在説法,就是大贊助商,大贊助人,她好這一口,所以京劇起來了。

京劇以前是粗戲,鄉下戲,當時雅的是崑曲,從明朝開始,崑曲慢慢慢慢沒落,服務的階層可能太雅,當然裏面有很多原因,京劇起來了。京劇到了清末明初,就是慈禧,光緒晚年間,我們國家最多事的時間,正好是京劇忽然百花齊放,尤其到了民國初年,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風氣,無論是雅人還是俗人,是軍人還是文人,有點像義大利歌劇那個陣勢。真是非常亮麗的風景。有人曾經很詳細地歷數名伶沒落和命運,這些人的沒落就是京劇的沒落。沒角兒就沒戲,咱別光談原創、創意,就是人沒了,這藝術就沒了。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這個,但是這個結論有點太粗,我們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看所有階段的美術史,其實都是一樣,文藝復興我們一上口就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菲爾。是的,沒有這三個人,最高時期就不能想像,我越看得多越喜歡更早期的,就是之前説的那些人,這些人活躍在十三世紀末期十四世紀上端,前後跨度也有上百年,如果今後到一些小鎮上,多少教堂一進去全部是壁畫。而且如果沒有偏見的話,我以為要比文藝復興盛氣還要畫得好。但是仔細算一算,不到20個人,這裡面最重要不到10個人,這10個人就是我們今天口口聲聲的文藝復興,而且就在鄉下,鎮上。

同樣的情況中國有沒有呢?有,早的我們無法考證,我們説近的,近的就是元朝、明朝、清朝,這一路下來是文人畫的黃金時代,前後時期長達如果把一部分宋也算上去,大概上千年,可是你仔細去扒拉扒拉看看,幾乎是江南的事情,除了北宋有一部分長江以北的畫家,從南宋以後,尤其從元開始,差不多就是江南的幾個省的事情,尤其到了清代和民末,就是董其昌等一批人……就是很小一個地區,構成整個中國燦爛輝煌的文人山水畫,那麼長的一段歷史,天才、個性、時代。天時地利人和,就會構成這麼幾個人。

我們今天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1910年、1920年前後,京劇會出現那麼多天才,你遠的去追可以追到十九世紀末,譚先生是在1880到1890年,盛期是1910到1920年左右.

中國詩歌也是這樣,魏晉你把曹操拿掉,曹家父子拿掉,陶淵明拿掉,還有謝靈運什麼拿掉,你沒辦法談魏晉。唐朝不要説了,初唐幾個人,盛唐幾個人,晚唐那幾個人,一拿掉,就沒辦法談唐詩。所以我希望我們在談論當中記住這句話,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大家記住這句話回頭再去看藝術史,情況會不一樣,為什麼呢?有可能你會回到自己身上,當然不是説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今天大家年紀這麼輕,跑到藝術學院,然後擠在這個地方聽,無非將來有作為,説不定你真的是天才,將來你就是一個大詩人、大音樂人、大畫家,大設計家,當你這樣看歷史的時候,這個歷史跟你就有關係了,因為你有可能。當老師跟你説,哥們兒拿點創意出來,你一頭霧水,我怎麼拿法。最簡單就是抄,我們的論文就是抄出來的,我們的創作千篇一律。因為沒有辦法,要交差只能抄,考試只能抄,畢業創作只能抄,就這麼對付。

我們今天很幸福,生在二十一世紀,長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是高度傳播的實際,我們不用出國,我們可以聽到全世界的音樂、電影、差不多看到全世界的畫,比較吃虧的是畫要看原作,但是今天出國變得沒有那麼困難,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整個歐洲、整個美國、整個東方、日本,你們會看到這個眼界。

跟我那代人比,你們已經在高度傳播的時代,整個藝術史在你的面前,不論你學文學、音樂、美術、雕刻,你們條件太好了,眼界起點就比我們高,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認識工具,然後你把握題材,你有眼界,你有各個時代的東西,你就有希望。

但問題是,天才貢布裏希説的,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第一天才他要看時期,有些不可解釋的時期大批天才降生,還有一些時期過很久下來一個天才。我們不能對藝術史的進步報太大的希望,為什麼呢?我們回看藝術史,它變成平面,我們從希臘一下子看到文藝復興,其中隔了一千多年,我們從唐朝看到宋朝,當中有隔了好幾百年,然後從元朝看到清朝,將近七八百年,可是在印刷品上,在書上是一頁翻過去就已經幾百年翻去。這個時候我們有一個錯誤的判斷,就是速度。

這一下到了現代,到了現代我希望大家注意一句話,畢加索説過的,我曾經引用過,他這個話有點長,也有點不好懂,但是我大約可以重復一遍,他的意思是説什麼?他説,希臘和文藝復興比我們好多了,為什麼?他們在同一個規則中畫畫,然後比較誰有才氣。但是從梵谷開始,每個人必須是自己的太陽。他説過這麼一句話,我沒辦法一字不差的重復,但是他講到好幾層道理。第一他是二十世紀最大膽,最有原創,最有破壞性,真的是最有創意的一個藝術家。可是,他晚年會説出這樣的話,他説我非常羨慕希臘人和文藝復興人,他們在一個規則中創作。

也就是説,整個古代的藝術,音樂也好,詩歌也好,繪畫也好,其實他一直在一個大的規則當中,當出現哪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他只是因為他個性的原因,他的天才,讓這一部分藝術有一點點差別,比方同樣是畫畫,畫耶穌,或者是同樣寫聖歌,到巴哈那兒他給了一點點個性進去,結果他就跳出來了,結果畢加索會羨慕文藝復興人,羨慕義大利人。

關鍵就是梵谷,他把梵谷作為一個時間點,從梵谷開始,自己必須是每一個人的太陽,就是你得為了你的個人風格,整個重新製造一套規則,這個規則過去沒有過,你的朋友也沒有,只有你有,你在這個規則裏面去創造。他其實把創新、創意這句話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説出來了。希臘人、文藝復興人是一個太陽照著他們,照在不同的臉上有不同的風格,到了梵谷,他自己造一個太陽照亮自己,畢加索這句話非常有意思,我經常會想起這句話。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