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楊曉陽談中國國家畫院建院30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5 15:29:59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2011年10月20日,中國國家畫院即將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迎來誕生30年慶典。作為文化部直屬的公益性事業單位,1981年建院以來,從“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到“中國畫研究院”再到“中國國家畫院”,從單一的國畫專業發展到國畫、書法篆刻、油畫、版畫、雕塑、設計、公共藝術等專業齊全、機構完備的現代新型畫院,正在成為中國美術事業中堅力量。中國美協副主席、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日前接受了專訪。

 

    篳路藍縷:與改革開放共命運

楊曉陽介紹説,國家畫院産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務院文化部美術創作組,當時很重要的意義就是李可染等一輩根據周總理要求為國內重要外事賓館、政府招待所等佈置一批作品,搞了好幾年,把中國畫的創作又重新恢復起來了。創作組在頤和園藻鑒堂辦公,由吳作人先生任組長。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任務基本完成了,這些老先生集中到一起,已經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和影響。李先念、谷牧等中央領導同志就建議,這支創作隊伍不要解散,組成一個常設機構,還可以不斷地研討、創作。這樣就由李可染、葉淺予、黃胄負責組建了中國畫研究院,主要任務是創作、研究、資料和學術交流,並形成了四個中心。

這項工作得到了葉劍英、李先念、谷牧、姚依林、萬里、方毅、李德生等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援和關心,谷牧同志是實際過問得最多的。僅從院址的選擇上即可見一斑。開始,有中央領導同志説院址可以選在中南海裏面,李可染先生不同意,説,毛主席説過不能脫離群眾,要為工農賓服務。中南海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不成了“宮廷畫院”了嗎?。鄧小平同志聽説了李可染先生的意見後,他表示贊成可染先生意見。李先念同志又推薦了北海公園,那時北海公園還沒有對社會開放。但由於北海公園分屬北京市園林局和文物局,所以也沒要。現在這塊西三環北路的院址,是谷牧同志幫著找下的,元代時是一個很大的寺廟區的一角,應該是紫竹院公園景區的一部分,當時是一塊荒地。

國家畫院的更名是有深刻的時代背景的,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成果日益顯現,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政治、經濟、軍事都日益強大,而我國歷史上十分繁榮的文化有待復興。這就要求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提升到和國家形象相一致。中央深刻地認識到必須有強大的當代文化,文化部即著手打造一批國家級的文化院團,如國家交響樂團、國家話劇院等。中國畫研究院更名為國家畫院,在取名上還有一段曲折趣事,當初各種主意都有,有叫“中國國畫院”、“中國畫院”、“國畫院”,最後是中央編制辦公室主任建議就叫“中國國家畫院”。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