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0 16:57:2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系列專題之一

編者按:

中國藝術節是全國性、群眾性的重要國家文化藝術節日,1987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八屆。與以往不同,作為今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項目之一,“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打破常規,採取各地推薦和藝委會提名相結合的方式從全國範圍內遴選優秀作品,同時舉辦中國美術論壇等活動。這一新的模式對於我國美術乃至文化事業的發展有何意義?參展作品體現出哪些學術動向?對於培養和發現優秀人才有何意義?本報特推出“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系列專題”,對上述問題予以深入報道。本期首先推出的是本次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藝委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的專訪。

倡導中國風格 凝聚大師陣容

問:這次由文化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主題是“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對“中國風格”的強調,其實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擔當起一份責任,您是展覽藝委會主任之一,請談談該主題的意義。

楊曉陽:經過了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伴隨著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政治、軍事領域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較而言,中國文化的發展顯然同我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是不相匹配的,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七大報告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要求和部署。實際上,美術在我國的繁榮和發展從未間斷過。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國的藝術創作在國際上仍不受重視、沒有較高的地位?主要是當代的文化形象同當今的綜合國力不匹配。我們的綜合國力能夠影響這個世界,但影響這個世界的中國“藝術”並沒有出現。究其原因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封建歷史太過久遠。尤其是近200年以來,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社會已經進入了相當發達的狀態。而中國在此期間,正好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是最低谷的時期。由於這個“最低谷”碰上了西方社會發展的高峰期,也就形成了西方對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強勢。於是200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技術上向西方學習的同時,在文化上也全面地轉為向西方學習。

讀史以明鑒。有一段時間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文化不科學、不發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最嚴重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學習“蘇聯模式”,在文化上也全盤學習蘇聯。尤其在美術上,美術教育的模式延續了60年,這期間我們培養了大量的美術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模式、知識結構、創作的作品都是以蘇聯的準則為標準。然而蘇聯這個模式並不被西方所承認。同時中國美術又成為蘇聯的一個學習品,作為學習品,在國際上自然就沒有了地位。前幾十年計劃經濟的全盤“蘇聯模式”化,使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沒有得以順利延續,同時也割斷了我們的文脈,喪失甚至是全盤喪失了我們對美術的主觀評判標準。我們的美術大軍在數量上居世界首位。我們不乏專業人才,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標準的、高品質的人才太少,我們需要的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美術人才。所以,我強調“中國風格”的主旨也在於此。

匯聚時代丹青 展示最高水準

問:文化部將此項展覽明確委託給中國國家畫院具體承辦,結合其歷史去考量,這個展覽是否從規格和定位上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楊曉陽:這個展覽由文化部主辦,並由文化部委託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這個展覽從社會功能和學術定位上都是中國唯一的、最高水準的全國性展覽。因為有這麼高的要求,所以採取了過去歷屆全國美術展覽所沒有採取的新的模式,即全國畫院和各專業機構推薦、展覽藝委會提名兩種方式並行。

當今的全國性美術展覽,基本上是“新人新作展”。通常功成名就的、多達700位的評委和一些年齡在60歲至90歲之間的老藝術家均不參展,而他們代表著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的最高水準。由於全國美術展覽的評選機制和慣性的限定,使這兩部分人不願意或者不能參加。“新人新作展”所評出的金、銀、銅獎,按以往的説法就是代表了中國美術界的最高創作水準,這實際上對全國的美術創作形成了一種誤導。而此次展覽由各地申報和藝委會提名進行,這種創新的模式彌補了這個缺陷。縱向地講,“時代丹青”在年齡段上是“全覆蓋”,即在中國大地上,任何年齡的作者都有可能參加這個展覽。

這個展覽由中國畫、油畫和版畫3個畫種組成,作品總數量限定在300至350件,一個畫種平均有100張左右。由於對參展作品的藝術標準要求很高,評選的程式很嚴格,所以進入這個展覽難度較大。60年來,中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美術人才,而經過我們所創立的新的評選機制和程式,從全國範圍內的參展作品中遴選300件作品,一定能夠選出代表中國當代最高創作水準的作品,使之成為代表中國美術最高水準的展覽。

研究與展覽並舉 模式與機制創新

問:從一定角度上講,國家畫院在為我們國家承擔著規劃設計中國美術的總體框架的重擔,在聽取學者聲音及其他方面有哪些考慮?比如,是否準備開專家研討會,以及文集與文獻集的出版等?

楊曉陽:三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是中國政府實施的最高水準的藝術行為,這個政府行為不同於群眾團體行為。它既是美術界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國家“兩大一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從其構思來講是有突破性的創新。這次展覽籌劃的複雜程度超過了歷屆全國美展。在策劃、標準、數量方面的規定,展場的選擇和專家的聘請,各個環節的設計選擇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劃。

這個展覽還有一句關鍵詞,就是“把所有的展覽變成我們的展覽”。以前的展覽都是非全覆蓋的,而這次的全覆蓋使得一些德高望重、技藝精湛的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有可能入選,一些年輕人的好作品也可能被推薦上來,就年齡覆蓋面而言沒有死角。以各地推薦和藝委會提名相結合的學術展所推出的學術成果,將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中國美術在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上有新的創造。而加快構建更廣泛的全覆蓋藝術傳播體系,加快設立國家美術展覽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作者等舉措都對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進藝術創新、繁榮美術創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於這次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的研究,我們擬組織全國著名的美術史論家、批評家以研討會和徵稿兩種方式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並編訂出《中國風格·時代丹青文論集》、《中國風格·時代丹青文獻集》等,這將對我們今後工作的推進大為有益。

問:這種展覽模式的設計和具體實施後,您對其成果有何期望?

楊曉陽:首先這次展覽的策劃時間和模式的最後確定時間非常短,可以説在評審會前一天的晚上才初步確定,並及時地請示了文化部有關領導和藝術司,徵求專家意見後才最終確定。其次,此前沒有類似模式可以借鑒,所以這種模式的確定,應該是成果之一。再者,它一定是中國唯一的、全覆蓋的、把所有的展覽都變成了“我們的展覽”的獨特模式,這個模式相對於以往是最好的模式,其評選程式和機制是最新的。由於該展覽的全覆蓋性,展出作品的水準和知名度一定是最高的。最後,我們在展覽命名時,明確地強調了“中國風格”,強調了“時代丹青”,一是對藝術精神的體現,二是要有時間跨度和考驗。這裡面有在其他的展覽裏可能沒有出現的百歲老人,也可能有20多歲的年輕人。如四川就有百餘歲老人的作品和20余歲新人的新作,時間跨度近100年。由於具備了以上4個特點,所以我認為,它是到目前為止任何一個展覽都無可比擬的,是最全面的、最高水準的展覽。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