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4月13日訊 “自從這些孩子由村小學集中到縣城第三小學後,新學校食宿條件非常好、老師水準也高,咱就不操心孩子吃得應不應時了,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提高了不少。可以説集中辦學解決了咱農民的後顧之憂,讓農村孩子也能像城裏孩子一樣上學了。”依安縣先鋒鄉育智村村民王建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市廣大農民對子女享受到優質教育的喜悅心情。
多年來,城裏孩子和農村孩子在佔有教育資源上的極度不平衡,一直是制約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水準,推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和實踐,摸索出了農村教育資源整合富裕、依安和克東、泰來三種模式,通過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集中辦學,使鶴城農村娃實現了“上好學”的願望。
集中辦學三種模式各有韆鞦、特點突出,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安縣集中辦學走的是農村小學鄉鎮集中、農村初中分片集中、城內辦寄宿制中小學的模式。富裕縣探索出“初中集中到縣城、小學集中到鄉鎮、適當保留百人以上村級教學網點”的集中辦學模式。泰來縣則在確保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接受義務教育的前提下,撤並了規模小而散、品質偏低、校舍設備陳舊的33所學校,基本消除薄弱學校。記者感到,各地集中辦學招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有效整合優勢資源,優化農村教育結構是其不變的核心。
集中辦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和學生的素質,那麼,這一目的是否真正達到了呢?依安縣新發鄉中心學校校長周明學回答了記者的疑問。他説,全鄉中小學沒實行集中辦學時,因為師資等方面的原因,村中小學教學大綱科目很難開全和開展,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成績與鄉中心校的學生相比差距很大。而從全鄉中小學集中辦學後,村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成績平均提高了20分,實現了學生受教育無缺科。
我市在推進集中辦學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有效地解決了資金、設備等硬體建設問題,但還面臨著農村孩子接送、師資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為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各地想出了很多實用的招法。有些地方採取政府出資租車的辦法,免費接送孩子上下學。還有些地方採用“市場化校車運營模式”,招投標開通校車,免費接送學生上學、放學。為解決農村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我市積極推進師範生到農村實習支教,現已落實特崗教師280名,下派支教教師457名。泰來縣、龍江縣和克東縣2010年共有87名特崗教師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同時,隨著“農遠教”工程全面覆蓋,越來越多的農村教師開始將這一現代化資訊手段應用於教學中,從而改善了傳統教學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學品質。
如今,隨著我市農村義務教育集中辦學的不斷推進,農村娃和城裏孩子一樣接受優質教育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新一代高素質農民已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