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班額”現象帶來的潛在危害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國內初中最大班額在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第二中學,平均120人,最大班額竟然高達160人!排名第二的是駐馬店市平輿縣第五中學,平均班額105人,最大班額135人!排名第三的是南陽鄧州市城區一中,平均班額112人,最大班額132人!(《中國青年報》3月18日)
兩會前夕,《我國中小學超大班額現象的調查》一度成為剛剛出版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中最具影響力的調查篇章。調查的完成者王雄得出了三點結論:第一,小學農村的小班額較多,農村學校學生數在明顯下降;第二,大班額、超大班額主要集中在縣鎮與城市,以縣鎮最多,且超過50%;第三,從小學到高中,大班額、超大班額逐步增多。
首先,縣鎮大班額明顯多於城市,突顯城鄉教育發展失衡。城鄉教育問題是個老問題了,究其原因無非是資金問題。要想緩解這種不平衡狀況,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異,政府就必須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和提高這些地區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為欠發達地區教育水準的提高提供經濟上的支援。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充足的教育投入作保障,實現區域間教育的均衡發展只能是空談。
1985年出臺《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對後來城鄉教育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分級辦學格局。雖然國家為了改變區域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已經採取了若干措施,頒布了一系列文件、計劃等,以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和原則,對教育發展水準相對較低的地區給予了政策傾斜。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基礎教育經費投人機制不完善,無法明確各級政育的責任和分擔比例。在具體的經費調整中,各級部門到底以什麼比例來投入?而且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投入分配問題將更需要分析研究;二、資訊資源的分配不均。地區教學水準往往是和其資訊資源息息相關的,許多地處中西部偏遠地區的學校在這方面亟需大力改善;三、師資力量的分配不均。這主要是因為地區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的差異化。“良禽擇木而棲”,好的師資當然願意集中在辦學調教好、待遇高的地方教學。
而王雄還指出“從小學到高中,大班額、超大班額逐步增多”。同一個縣城的學校,班額依然有很大差距。這具體原因就表現在學校發展不均衡。地方政府著力打造“重點高校”,在我國教育投入不足背景下,教育經費更多集中在城市的重點學校,從而導致學校之間的巨大差距,家長學生也就想方設法進“重點”。筆者在這裡暫且不説辦重點的利弊。事實上,國外很多國家沒有所謂的“重點學校”。比如瑞士,我們知道瑞士的教育可比中國發達。但其各個州在學生教材、分班方法、考試方式以及入學規定、學期長短等方面全然不同但在這些諸多不同之中,義務教育階段注重學生平衡發展、不設重點學校則是各聯邦州的共識。一方面,打造“重點”對孩子本身會造成“優劣感”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其只是在掌握知識上有快慢之分而已。另一方面,“重點”的高負荷對教師也有極大的影響,如這種大班額就明顯侵害了教師的工作權和健康權。打造“重點”,實應慎重。
教育發展失衡,使受教育的權利的水準的平等無法保證,這種趨勢如若擴大,勢必産生兩極分化。政府亟需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要統籌兼顧,構築平衡機制。(文:覃劍)
【即時通會員如是説】
回想起來高中時代,160人之多,那是高三班級,不想目前在中學校園已經普遍存在,座位擁擠,黑板模糊的場景重現腦海,教育失衡亟待改善。──李斐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學生大省,更是相對於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中地區,在當前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時代,且隨著交通的逐漸便利,和人口的流動集聚,農村幾無小學,鄉鎮匯集了相當的小學生初中生,而從學生的密度、大班額數來看,縣城更勝一籌,這是事實。多年來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縣城、城市,這也是事實。但是,就目前來看,教育經費仍有相當的不足,比不得政府部門的樓堂館所宏偉建築,和“三公”消費,這也是事實。綜合這三個事實,就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節減政府部門的不正當奢侈,更多地支援人民教育事業,均衡城鄉教育資源,城鄉教師工資統一標準,以此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栗彥卿
偏遠地區師資力量缺乏,國家應該首先對這些地區加大投資力度,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優秀教師。此外,應儘快因地制宜地完善好經費投入機制。這些努力要看到效果還有待時日。對教育的投入多了,各個學校在充分的競爭裏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到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重點了吧。──潘宇峰
我上初中時班內120個人,高中也達到了100人,所以對這種現象我沒有吃驚。還能怎麼説呢?誰都想上學,可是沒有那麼多的學校,這讓家長和學生怎麼辦?國家加大教育投入才是正事。──李特
我覺著我班裏的學生已經夠多的了,沒想到還有比我們多的地方。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中國教育制度與資源分配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這邊有農村教師自願考進城的一個現象,造成好多優秀教師資源從農村流入縣城,所以很多農村的學生的家長感覺縣城的教學條件好,教師資源好,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到城裏去學習。──方晴
這個我有深切體會。教室不大,學生、桌椅擠在一起,上下課過道都麻煩,坐在後面的學生聽不見老師講課,也就漸漸對課程失去了興趣;負責任的老師不得不拉大嗓門,一堂課下來嗓子都要冒煙了。老師們有苦難言,學生更是無處説理,忍受煎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可是這樣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長,如何綻放未來呢?現在大多數的學校都成了盈利機構,而不是純粹的教育機構了。──忘川
試想,如果每年的教育經費城市和鄉鎮的比例調換一下。學校在城鄉的分佈更合理一些──別一個地區性的鄉鎮就那麼兩三所高中。如果這樣“超大班額”如果還是長此以往的話那才是不可思議。──楊文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小學班上六七十個人,初一初二的時候班上也有五十來個人,到了初三進到重點班一下子人就少了,只有二三十個人。中國的教育只注重升學率,把那些所謂的聰明的成績好的孩子弄到一個班特別照顧,其他孩子就放羊了,還美名其曰:因材施教。這種有失公允的教育方式嚴重制約了我們國家的人才培養,無論是尖子班的還是平行班的孩子都是不公平的。──張歡
每個班都是加座,老師要半個學期才能認全所有的學生。學習前幾名和後幾名的讓人印象深刻,中不溜的永無出頭之日。人數太多於是只好以成績定勝負,至於每個人身上的小亮點則不在教師的考慮之中。──貝拉
對這個我感觸不是特別深,小的時候班級裏面七八十個人,感覺出入都有困難,還為此跟同桌鬧翻過好幾次。到我弟他們上學的時候班級裏面就只有十幾個學生,我們還調侃説計劃生育就是好啊,再也不用在三間小屋子裏擠來擠去的了。沒想到現在城市裏面的小學生班級規模比我們那個時代還要龐大,農村的很多學校因為沒有學生而被迫合併了,由此可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有多麼嚴重。──程鵬麗
想起高中往事,那時候一個班有100人很正常,很多高三補習班150人也有。聯繫縣城和市區的情況,教育資源分佈和發展嚴重不均,中考省重點中學比高考錄取比率低得多。超大額班現象也是教育落後的一個方面,“坐後排説話的同學小聲點,不要影響中間打牌的同學和前面睡覺的同學!”辛酸的老師名句啊。──劉鵬飛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建立再多的學校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劉小許
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上已經過百了,最重要的是上課問題,老師總是挑選自己平時關注的那幾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被老師忽略掉,對於作業的批改,老師選擇讓學生幫忙,作業太多無法一一審核。其次,班裏很少組織課外活動,因為人多老師擔心出意外,夏天的時候是呆在班上最難熬的時候,各種汗臭味。──何林
我們初中的時候,也曾有一百多人,很多同學一個學期都沒説過話。誰説的,人生來平等?簡直是胡扯。人生來怎麼可能平等?首先帶有優劣不同的基因,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笨,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醜,這首先就是大大的不平等。然後,每個人又要生在不同的家庭,有的錦衣玉食,有的辛酸苦澀。哪平等了呢?這種不平等是自然屬性的。而作為人的社會屬性,就是要使這些種種的不平等儘量消失,讓漂亮的和不漂亮的人擁有一樣的起點。讓富裕的和貧窮的擁有一樣的機會。──龍在天
中國有高考,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中國這麼大,不平衡的地方太多,教育只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之一,要搞好教育,還是得搞好經濟。怎麼辦?經濟出問題推到教育,教育出問題推到經濟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貧窮不能靠撥款,落後不能只有援助,國家直接給一批願意服務基層的優秀教師發高工資,或許比通過各級教育局層層盤剝更能見效。──小迷
要統籌兼顧的又何止是教育方面,它只不過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方面。“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的行動已經停留在了前面一部分,而且還無限擴大,後續問題太多了。──汪蘭
本來,資源隨市場需求而自然流動,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教育是個特例。我讀高中的那個學校,是我們省的省重點中學,2000年擴招高校之前,升學率在95%以上;由於名聲在外,吸引了很多本市和周邊地區的有錢人的注意,他們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來(所謂的借讀生)。結果導致的是,借讀生進來之後,高消費、早戀、打架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常規生的心態,很多人因此變得盲目追求消費和享樂。畢竟高中的孩子基本都在18歲以下,很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到了2005年我回母校,聽説我那個高中的升學率,已經降到了60%不到。高中的時候我們一個班是90人,其中借讀生20人左右;2005年聽説一個班120人左右,一半借讀生!──馬超
不索要補貼,欠債還錢總可以吧,4%,對於躋身世界級老二的中國真那麼難嗎?──筆筆的筆
經濟水準高低,地區對教育的投入,師資力量,人口數量,這些都是構成班額大小的原因。中國人口基數大,教育水準還不高,城鄉差距大,中國實際的國情讓班額問題成為確切存在的大問題。當下應該做的只能是加大教育投資比重,縮小城鄉差距。──胡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