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教育救助”當立為公共服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1 09:20:39 | 文章來源: 中國廣播網

看到一條簡短的新聞,讓人心寒,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孝為先”的道德社會裏,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惶恐不安。這個新聞是這樣的:旅日留學生因學費問題在機場刀刺母親。

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內的這一幕令周圍人都驚詫不已。上海警方透露,糾紛的原因是因為在日本上學的學費。母子二人因學費問題發生爭執。據悉這名留學生在日5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來出。

看完後,筆者腦海中閃過一個詞彙:教育救助。我們熟知的貧困救助,就是政府民政等部門給困難群眾給予直接的金錢和日用品,用來緩解保障困難家庭的正常生活。那麼教育救助呢?從主客體説,主體應該是能提供方案,幫助孩子正常健康成長的一個組織或機構。客體就是性格和行為有極端表現或有偏差的學生。

在這個問題上,教育救助與學生所在家庭的經濟收入無直接關聯。需要接受教育救助的學生可能是分佈在不同家庭情況的,因為造成學生性格和行為有偏差的原因是複雜和多方面的,不是一個成因,不是一時促成。

時下,獨生子女的比重很大,這個群體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學校教育還是主要停留在“成績”考察上,對學生的“德”、“美”等領域用心不足。這樣難免會忽略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健全人格的修養。就像這個留學生,可能在很早就有一種觀念上的認識偏差,但是,沒有人給他及時地幫助,讓他一直帶著“病菌”成長,説不定什麼時候,這個“病菌”就會演變為一種惡行。

“教育救助”的終極收益方是我們整個社會,它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把一些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意識消除在萌芽階段,不至於演化成傷害行為。因此,“教育救助”應該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教育部門應該形成一套完整的監測、評價、救助、跟蹤的科學體系和操作程式,讓學生沐浴更多的陽光,如此,他們才能給社會帶來溫暖。(王朝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