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中國留學生為何難交作業 照本宣科英倫行不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8 08:56:37 | 文章來源: 國際線上

不習慣英式教學的亞洲學生們,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碩士班學生們,常常會在渾渾噩噩中虛度了第一個學期。他們先是驚訝于課程表的“輕鬆”,簡直不知道該如何填滿每一天乃至每一週的大把時間,於是有的人漫無目的地選了一堆旁聽課,只不過借此讓自己顯得忙碌而已。也有人拼命地交朋友、拼命地玩,直到忽然間發現要交作業了,就拿出從前拼高考(微網志)的精神,死命K書,然後被老師批回來的成績與意見嚇傻了,沒想到根據老師上課內容照本宣科寫出來的作業居然會不及格,或者從老師推薦的書單中摘錄下的文句竟然會被打上好幾個問號,甚至被指責為抄襲。這些都是在制式化教育體系下成長的學子們所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進入第二個學期之後,比較有慧根的學生們終於找到了新的平衡點,學習開始進入軌道,但仍然無法適應啟髮式教育的學生亦大有人在。

“學唐詩”的三種境界

中國人有句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其中有好幾層的含義:就最粗淺的層次來説,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很注重記憶——我個人一點兒也不排斥記憶與背誦。然而,當一個教育體系把記憶與背誦的法則提高到無限上綱時,層出不窮的問題就隨之而來了。正如印度高科技産業的高階主管們10年前所指出的,從前的印度大學旨在培養滿腹經綸的畢業生,但處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資訊幾乎都可以透過網路信手拈來,所以“滿腹經綸”的重要性不再,我們對一個“知識分子”的期盼也不再局限于他是否“滿腹經綸”,而在於他是否知道從何處取得所需的資訊,如何在成千上萬彼此抵觸的材料中篩選最確切、品質最佳的資訊,又如何恰當運用這些知識,造福社會。

從另一個層次來説,比如讀唐詩,如果我們能夠跳脫死背的框架,學著去分析詩句的組合與構造,並試著按照這個架構去自由發揮的話,那麼就算我們一時無法創造出更美好的語法,我們卻有可能吟出屬於自己的詩句。——這跟今天印度大學所強調“活學活用”的目標,有著不少異曲同工之妙。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在熟讀唐詩的過程中,我們受到了詩中意境的感動或啟發,從而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向另外進行研究與思辨的話,那麼則將可能成為另一種新知的起步,或者引導我們對某一位詩人作更多的了解,或者對某一時期的社會、政治、歷史發展作更深入的分析,那麼這與當今英美高等學府所推崇的“獨立研究”與“批判精神”,自又有其不謀而合之處。

歸根結底,在細究東、西方大學教育的文化衝突之後,我們發現兩者最大的差別盡在入門的方法──中式教學講究記憶與復述,西式教學著重在啟發與自主,但它們的終極目標卻可謂殊途同歸,都是要培養品行優良、具有獨立人格、能夠舉一反三,且有能力深入研究、批判,進而對社會國家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