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中國留學生為何難交作業 照本宣科英倫行不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8 08:56:37 | 文章來源: 國際線上

傳統的印度課堂上,學生不敢隨意打斷老師的講話,只要勤快抄寫就行

由於東西方教育的文化衝突,許多人出國後難以適應“輕鬆”的生活

最近十多年來,亞洲青年到歐美留學的人數急劇上升,尤其是中國留學生人數在英國大學的增漲幅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無可諱言,要使用非母語來讀書、寫作、深思、答辯殊非易事,但是東方留學生們所面對的困境,語言障礙其實只是表像問題,核心關鍵乃在於東西方大學教育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帶來的文化衝突甚至已經延燒到了職場競爭當中。

學生只會記材料

以印度為例,長久以來大學教授被學生們奉若神明。教授們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幾個小時,不會有人敢隨意打斷。老師的話仿佛字字珠璣,學生們只要勤快抄寫就行。

這種上課氣氛不鼓勵發問,壓抑了年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學生們如有聽不懂的地方,通常都不願意公開表露,而寧可自己私下解決。比較用功的學生或許會去查詢資料,但更多人則是在不求甚解中矇混過去。許多印度高等學府的資深教授們也都坦承,他們發現學生們常在課堂上打瞌睡。

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去年年底就曾針對此一現象做了長篇報道,指出愈來愈多的大學畢業生都以進入高科技公司為就業目標,但是大約在10年前,很多印度公司的高階主管即已發現,印度傳統大學調教出來的應屆畢業生已經和市場的需求愈來愈脫節。尤其是比較地方性的大專院校,其學生們只顧著猛記材料,卻沒有學到活學活用、分析思辨的訣竅,更遑論發明創造了。

照本宣科英倫行不通

反觀中國,大學生們對自己的教授雖不像印度學生那樣充滿了敬意與崇拜,但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傳統下,老師們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全都是學生們必須牢記的重點。雖然每個人都恨填鴨式的教育,卻也每個人都奉行填鴨式的教育,結果培養出來的,多半是一批“聽話”的好學生。有朝一日當這些“好學生”們出國深造,來到了一個教學重心全然不同的環境裏求學時,許多人會感到無所適從。

以英國大學為例,碩士班的課程以“啟發”和“獨立研究”為主,也就是説,老師們在課堂上的講學只是幫你在某個題目上開扇窗、起個頭,內容本身並不是那麼要緊,要緊的是你可以從中發現目前在某個領域裏最重要的幾種思考模式或辯論議題,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鎖定一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追蹤。也因此大部分的課程都是由兩個單元組合而成,其一是“講課(lecture)”,其二是“小組討論(seminar)”。

換句話説,學生們每週上課的時數不見得很多,但重點是學生們必須要學會自行規劃自己的作息,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自修、思考、研究,以便在小組討論時有機會和老師及同學們深入交換意見。這樣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溝通技巧,讓大家都有機會聽到從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切入的觀點,進而獲得新的啟發、修正自己的認知,或者更堅定自己的信念。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