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教育

戲劇、電影:各具魅力的藝術雙生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0 18:11:15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教育網 張含

 

在戲劇中,“真實”是用來製造“虛幻”的,對於“假定性”的依賴較之電影電視這類“鏡頭藝術”要大;在電影中虛幻的光和影卻在力求製造真實世界的感覺。室內拍片打光尤其是門學問,如何把日常生活中的光效照搬在銀幕上是件繁複而細緻的工作。拍攝過程中常常是準備了數小時的布光僅僅為了拍攝短短幾分鐘的場景。嚴格要求的布光不僅要使被攝主體(尤其是人)具有更好的上鏡頭性,更重要的是它要真實、符合生活場景。電影不需要觀眾默許的那種前提假設,與戲劇的假定性相比,電影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真實性”。銀幕上的“他”就是“他”,銀幕上的“世界”就是這個“世界”。馬賽爾•馬爾丹對此總結道“在電影裏……出現的和説話的是人和物本身;在人物和我們之間用不著媒介關係,這是直接的關係,這是直接的接觸。” 在戲劇中,演員是作為媒介出現的,所以需要那層假設,觀眾要不停地完成這種假設和轉換。在小説和戲劇中正是假定性原則使觀眾心甘情願 “以假為真”,但是在電影中,我們仿佛看到的就是世界本身,就是電影希望我們看到的一個完整的世界。被表現的事物完全被置放在它屬的現實空間和場景中,按照巴讚的電影美學觀,電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 ”、“完整電影神話”。因為電影複製的是視覺生活事件本身,而不是視覺生活符號。“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所想像的就是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電影是從一個神話中誕生出來的,這個神話就是完整電影的神話。” 斯坦利•卡維爾説,電影“終於滿足了按照世界本身的形象來重新創造世界的觀念和願望。” 構成電影影像的是空間、事物和細節。因為人類關於世界的概念是由空間、空間內的事物以及彼此的關係構成的。就像馬爾丹説的那樣:“只要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空間似乎就成了它總的感染形式,這正是電影最重要的東西。” 空間距離感的産生是由具體真實的事物為仲介的。“銀幕上的細節,因為有現實生活經驗的映證,所以總是顯得非常真實,影子,落葉,風的聲音,百無聊賴的手夾著一支雪茄煙,一束光線中飛舞的灰塵。電影用特寫鏡頭、長鏡頭等等技巧展示了細枝末節中隱秘的生活,展示了事物無聲無息的生命。這些在戲劇中都是必須被毫不留情抹去的細枝末節,在電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電影中的世界。所以,銀幕和舞臺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東西舞臺是‘一個使無形能顯現出來的場所’。” 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攝影機前放大了所有物體的具象和細節,因此當電影要求逼真地反映生活的時候,一切場景、表演、道具、化粧、服裝都要與現實相符合,否則就會鬧出穿梆或者與實際劇情發生年代不符的“張冠李戴”的笑話。

二、戲劇的戲劇性與戲劇電影的借鑒

究竟是什麼吸引著觀眾蜂擁而至劇院觀看這個數千年長盛不衰的藝術形式呢?戲劇本質的定義已經告訴了我們戲劇區別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特質:“戲劇,是以演員的生理條件為中心媒介、當中敘演一定長度的故事、觀眾與戲劇創作者以假定性為協作活動前提的藝術活動。” 演員的表演是戲劇演出的中心環節,是説通過演員的表演,劇作家、導演的意圖才能成功地再現舞臺,否則劇本只是一種書面的文學樣式、導演的創作闡述也只是停留在腦海中未經實踐的想法而已。但是如果演員只是自我感情的宣泄和釋放而在舞臺上隨心所欲、無所顧忌的自我發揮、無章可循,也是不能構成戲劇的。演員的活的表演所承載著的“戲劇性”才是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舞臺上演員的表演承載著的這些戲劇性通過戲劇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的命運的發展,人的性格的挖掘來表現。戲劇性,就是戲劇動作所以發生、發展、變化的情境構成。在規定情境中存在著千姿百態的人生際遇與千變萬化的人生可能,這些離不開演員出色的扮演、劇作家、導演等藝術家的精心設計、卓越的創造。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張先認為奧威史雷格爾在《戲劇與藝術與文學教程》中的表述被認為是戲劇性的根基:“在戲劇作品中,人們以各自的見解、情操、情感相互影響,斷然決定他們彼此的相互關係。”

早期的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作為先輩的戲劇的營養,在梅裏愛將簡單的舞臺劇搬演上銀幕之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是否具有戲劇性效果”被當作評判一部影片是否好看的標準,電影再也不是一門簡單的雜耍,它有劇本可依,有故事可講,有演員可表演,有視覺奇觀可欣賞。當經典好萊塢時期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電影産業化使得電影從製作到發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時,僅在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就有許多的職業劇作家每天夜以繼日“炮製著”扣人心弦、精彩絕倫的電影劇本。在那時,電影劇本的創作已經趨於成熟,由戲劇創作而來的“三一律”劇作法也被廣泛的應用在電影劇本的創作當中。也就是説,戲劇與電影都按照“衝突律”來結構劇本,它們都以衝突為基礎,都強調緊張、集中,都以性格、意志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貫穿整個作品的中心線索,通過動作的呈現傳達藝術家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對歷史和故事的表述。對“衝突律”的倚重,意味著對“戲劇性”的執著,即從豐富的生活事件中把握富有意趣、體現本質的事物;“衝突律”的選擇意味著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樣一個完整敘事結構的選擇,就是説,在敘述方式上,戲劇與電影都注重首尾一貫,層層推進,起承轉合。正因為如此,勞遜説:“電影的結構和技巧,反映了戲劇形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略説當前美術學與藝術設計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 藝術教育不該總是“副科”
· 中國藝術教育基本狀況與學科發展
· 與時代同行——楊之光藝術簡論
· 楊之光:培養年輕人比自己創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