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延續公益傳統 大師走入百姓中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16:00:31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明星大師走入百姓中間

明星大師走入百姓中間

上週末,隨著陣陣的鼓聲,朱宗慶打擊樂團在三里屯橙色大廳為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拉開了“都市系列音樂會”的帷幕。在北京音樂廳,來自瑞士琉森音樂節弦樂團的藝術家們與孩子們玩得十分熱鬧,“兒童公益音樂會”在這裡舉行。而在幾天前,張建一、廖昌永和黃英更是在北京音樂廳唱起了上個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在首都師範大學,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學生為同學們帶來馬勒的聲樂傑作以及獨奏、合唱、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演出,讓莘莘學子享受音樂的輕鬆與愉悅。從10月6日開始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展的大師課、音樂會導賞、公益音樂會,以講授、探討、欣賞等多種形式,帶領觀眾走進音樂世界。北京國際音樂節以豐富、多層次的活動安排,讓更多的人輕鬆走進音樂殿堂,享受全方位的藝術體驗。

把音樂還給人民大眾

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涂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本屆音樂節延續了以往音樂節的公益音樂會傳統,並舉辦將‘民樂音樂會’概念擴大為‘中國音樂’的‘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同時開啟了‘都市系列’,這些都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公益方面所精心設計的重要環節。”

涂松告訴記者:“今年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的‘思鄉·遙望·追尋——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是一個亮點,受到了年長觀眾朋友的熱烈歡迎。一位81歲高齡的觀眾感慨地説:‘太高興了,終於又能聽到這些熟悉的曲子了。’音樂會精選了代表著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歌曲傑出成就的蕭友梅、黃自、趙元任、青主、丁善德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如《玫瑰三願》、《我住長江頭》、《想親娘》、《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經典之作。中國藝術歌曲自誕生發展至今,在各個時期作曲家們的不斷努力下,完成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本場音樂會精選的這些作品的創作者,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在傳播西方藝術的同時,又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為中國音樂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領域。本次北京國際音樂節我們還策劃了十四年來首次專門面向年輕聽眾群的‘都市系列’音樂會,讓他們在動感中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上周在三里屯舉辦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會,生動活潑的輕鬆樂曲為年輕觀眾獻上一場貼近大眾生活、融匯中西的打擊樂盛宴。同時,音樂會前的相關教育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為‘都市系列’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這些都顯現了北京國際音樂節關注音樂的未來發展,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北京最普通的觀眾帶來音樂的享受,把音樂還給人民大眾。”

“愛樂傳習”從下一代抓起

涂松介紹説:“今年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辦的音樂會是‘愛樂傳習’公益教育項目專場。‘愛樂傳習’公益教育項目是國內最有影響力、最專業的音樂普及教育品牌之一,由中國藝術基金會和北京中藝藝術基金會于2008年主辦,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承辦。‘愛樂傳習’項目主要以‘音樂賞析’及‘音樂傳習’兩部分構成。一方面組織目前國際國內優秀的音樂教師,使用當前國際上先進的音樂教育方法,為學生開設音樂實踐課;另一方面亦憑藉龐大的演出資源為學生提供高水準的音樂演出,以此引起學生參與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最終實現‘傳習’的目的。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總是説,音樂的未來是年輕人,音樂節的項目應該讓年輕人感受音樂的快樂,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事業健康地發展。今天聽音樂會的大學生不見得未來是音樂家,但是他們必定是未來音樂的聽眾,我們做的是讓學生們了解古典音樂,喜歡上古典音樂,為他們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音樂方面的幫助,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健康。”

自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來,兒童音樂會成為每年金秋為孩子們送上的不變的音樂禮物。免費入場和極高的參與度成為引領兒童走進多彩的音樂世界的保障。今年我們邀請到享譽世界的室內樂團——琉森節日弦樂團前來助陣,他們不僅演奏傳統形式的古典音樂如莫扎特、維瓦爾第、柴可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還專門為小朋友改編了幾首動畫片名曲,弦樂團獨特的演奏風格和主持人的現場互動定會使整場音樂會變得妙趣橫生。

音樂節公益無處不在

據介紹,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傳統教育項目,大師課已經開辦了十三屆,是教育項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音樂節遵循慣例,邀請眾多名家開堂授課,同時在設計上力求涵蓋多層面的聽眾——從專業院校的學生到業餘音樂愛好者,從成年人到少年兒童,通過明星演奏家及指揮家們的指導,使他們在音樂技巧和藝術上得以提升,也讓所有在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大師風采。本屆音樂節請到眾多世界公認的頂級指揮家,不得不説是音樂節對於馬勒作為一位出色指揮家的致敬。音樂節特別邀請到其中的六位大師將他們多年指揮馬勒音樂的經驗傳授給音樂學院的學生們。在本次“指揮風暴營”系列大師課期間,包括丹尼爾·哈丁、赫爾穆特·裏霖等在內的幾位世界頂級指揮家在為期兩周的時間內在中央音樂學院為指揮專業的學生和古典音樂愛好者舉辦4場指揮大師課,傳授技巧與經驗,分享自己指揮生涯的心得和對馬勒音樂的理解與闡釋。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與大師有近距離的接觸,而且可以與大師互動交流,得到親自指點。除此之外,“柯蒂斯學院系列”大師課和聲樂大師課的強大陣容,更是滿足了音樂專業學生和愛好者各方面的需求。中提琴家羅伯托·迪亞茲、大提琴家馬西·羅森以及作曲家大衛·路德維希等都將為專業院校的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而向公眾開放的形式更是給了更多人接近、感受音樂魅力的機會。對於喜歡聲樂的觀眾來説,10月28日安妮·索菲·馮·奧特的聲樂大師課更是不容錯過。屆時,她將帶領大家一同探尋德奧藝術歌曲之美和聲音的奧秘。

音樂會導賞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一個傳統項目,自第11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將音樂會導賞正式引入公益項目,在北京的音樂會聽眾群中,已培養起“預習功課”的良好習慣。第14屆音樂節將繼續保留音樂會導賞,形式內容更加開放。除了3場傳統的音樂會前導賞,今年還開設了一場音樂會後導賞及一場音樂會中導賞。在音樂會中場休息時安排的導賞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可謂開創歷史之先河。在上半場優美雄壯的《大地之歌》結束之後,該曲作者、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從幕後走到臺前,與本場演出的舞臺導演——中國著名導演、劇作家李六乙一起,共同為觀眾講述本次視聽盛宴的理念,分析多媒體應用的特點,比較上半場葉小綱版《大地之歌》和下半場馬勒版《大地之歌》的異同,帶領觀眾共同感受東方與西方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與往年大部分由樂評人或音樂教育家主持的導賞不同,本屆5場音樂會導賞的主講人全部由音樂家擔任。爵士鋼琴家尤瑞·肯恩、低男中音沈洋、指揮家曼弗雷德·霍內克、女高音黃英和男高音張建一等都將在音樂會前後與現場的觀眾分享自己對音樂的心得與感觸,探尋音樂的靈魂所在,從而讓觀眾了解到音樂的特別之處,使之更好地欣賞並理解音樂。

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高舉公益大旗,不僅在古典音樂的推廣與普及上下了工夫,更將古典音樂的未來放在首位,讓古典音樂走進社會走近大眾,為北京國際音樂節這張北京文化名片增添了幾分亮色。

中外藝術家願為公益忙

本報訊(記者倫兵)在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公益音樂會成為一個不小的亮點。而在公益音樂會中,來自瑞士的琉森節日弦樂團和台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參加的兩場音樂會分別代表北京國際音樂節傳統和新型的項目。記者分別在演出現場對兩個樂團進行採訪,他們一致認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行公益音樂會確實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讓音樂與更廣大的聽眾近距離接觸,讓音樂開啟兒童的心靈,這是音樂節的百年大計。”

琉森節日弦樂團的指揮阿西姆·費德勒對記者説:“為兒童舉辦音樂會是我們樂團經常做的,在來北京之前,我們還在美國加州舉辦了兒童音樂會,我們也經常去校園進行演出,與孩子們近距離接觸。我覺得,北京音樂節舉辦兒童專場確實是為古典音樂進行了一次普及,我們自己也有孩子,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音樂對於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費德勒告訴記者:“選擇兒童們喜歡的作品進行演繹,是普及音樂會常用的方式,而在音樂演奏前向孩子們進行講解,對於孩子們理解音樂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在來到北京以前,我們對兒童音樂會的演奏作品和表現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也進行了排練,目的是讓孩子們高興,快樂地聆聽我們的演奏,同時我們也與孩子們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孩子們就是音樂的未來。”

著名台灣打擊樂演奏家朱宗慶領導的打擊樂團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成立就開始進行音樂推廣,如今已經走遍全台灣。這一次在三里屯橙色大廳舉辦“都市系列”音樂會,朱宗慶很是佩服,他説:“能夠把音樂會從音樂廳搬到都市的角落,在這樣的場所讓年輕的觀眾與我們的音樂有近距離接觸,確實是不一樣的音樂會,余隆的這個想法很聰明,讓音樂與更廣泛的百姓接觸,音樂的震撼能夠引起他們的強烈共鳴。”

朱宗慶告訴記者:“在台灣,我們的樂團的音樂普及和推廣工作已經做了很多年,一般人認為音樂太高深,而我想説音樂是最接近人的生活的藝術,我們在台灣去過學校、公園、社區、名勝古跡等地進行演出,與所有人分享音樂的共鳴,確實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和變化。我主張從小學音樂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音樂可以是一生的好朋友。就像我,學音樂時沒有想到太多,而一旦學習了音樂你就發現有太多的知音。過去很多人認為打鼓的沒有前途,其實是社會給你機會後你不知道該如何做,音樂是展現你人生理想的媒介,而至於你學的什麼樂器、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並不重要。經過我們20年的推廣工作,我們朱宗慶打擊樂團已經有‘一軍’、‘二軍’、‘三軍’三個隊伍,其中‘三軍’是由大學生和中學生組成的樂團,同時在全台灣還有‘四軍’,是81個校園青少年打擊樂團,有1000人參加。我們的學校現在已經遍佈全台灣,並在上海和北京也建立了打擊樂學校,大約有1萬名小朋友正在學習打擊樂。其實很多小朋友不見得未來就學習藝術,但是音樂能給你心靈上的洗滌,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感覺,培養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