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不爭大牌爭創新 觀眾驚喜連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1 14:27:41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北京國際音樂節不爭大牌爭創新 觀眾驚喜連連

歌劇《塞魅麗》劇照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昨晚在葉小綱歌劇新作《咏·別》為北京觀眾帶來的新驚喜中落下了帷幕。在為期20天的時間裏,共有22場音樂會和歌劇演出精彩上演,其中一台兒童專場、兩台走進大學校園音樂會都屬於公益性質;而5場不同類型的大師課更吸引了大批音樂愛好者和琴童到場聆聽。期間現場聆聽音樂會、歌劇演出以及參與大師課的觀眾達到了25580人次,這其中,低票價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本屆音樂節上世界頂級的名家名團為數極少,而三部歌劇中也有兩部是觀眾完全不了解的華人新作首演。在節目發佈之初,本屆音樂節並不為以名家名團為市場指標的業內人士所看好,但品種繁多、跨界以及充滿想像力的新思維項目不僅令人眼前一亮,更有如萬花筒一般讓我們從習慣了的“黑白電視”一下子變成了“彩色電視”——當今世界古典樂壇的傳統、經典、演變、創新、跨界、原創……色彩之豐富令人眼花繚亂,觀眾驚喜連連。看得出來,在國家大劇院如海綿一般吸走幾乎全部世界一流的名家名團的北京演出舞臺格局下,北京國際音樂節身段柔軟、應變自如,為別人所不為,先別人所不先,為北京的音樂觀眾打開了古典音樂的新視窗,它在藝術上的展示、教育和引領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商業意義。

鋼琴三傑演義以肖邦舒曼的名義

本屆音樂節的前三場音樂會在肖邦、舒曼誕辰200週年的名義下,由郎朗、李雲迪、陳薩三位年齡相倣琴藝享譽世界的鋼琴家輪番出演,儘管余隆稱集合“三傑”純屬巧合,但“三傑”之間的較量其實在所難免。郎朗的演出是音樂節委約《魔戒》電影音樂作曲霍華德·肖以肖邦音樂為靈感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毀滅與回憶》的首演,從肖邦、《魔戒》、郎朗的明星集合效應和新作品上看,這都是一場郎朗一個人的競賽,因為沒有人有機會用同樣的方式與他競爭。在“肖邦年”,作為10年前的肖邦大賽冠軍,李雲迪有著天然的號召力,時隔5個月,再次拿出相同的音樂會曲目,依然是本屆音樂節票房最早告罄和現場超級爆棚的場次,開演前保利劇院門前的黃牛把50元的最低價票炒到了500元,仍然被樂迷圍搶,李雲迪人氣之高,可見一斑。陳薩近兩年在北京的人氣稍降,但她演出的這套精心準備的紀念舒曼200年的曲目,在這個集類型的豐富性、曲目難度的誇張性和炫技性于一台的音樂會上,其音樂修養和駕馭能力令人震驚,大有潛龍蟄伏一飛沖天的厚積薄發。中國鋼琴三傑“大演義”,應該算是各得其所吧。

跨界三次驚喜以伽利略披頭士的名義

三台跨界音樂會與我們以往的跨界概念絕不相同,肯尼·加瑞特爵士四重奏,其實就是一場技藝高超的爵士秀,它表明的是音樂節不局限于古典音樂的“跨界”理念。而從到場的觀眾看也絕不同於其他場次,中國的爵士樂隊、搖滾樂隊的高手們紛紛到場“朝聖”。加拿大泰菲宴樂巴洛克樂團以紀念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400年為主題的《仰望星空》音樂會構思相當奇特,同樣是那些伽利略同時代的巴洛克講述星空和神話的音樂作品,配以當代天文學家用新科技望遠鏡拍攝的奇幻星空多媒體演示,讓我們驚喜發現古典音樂的觸角其實可以觸摸到很多我們以為不可能的領域。初次登陸中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這支在中國樂迷心目中毫無地位的英倫最古老的樂團,卻帶來了一套披頭士領袖《約翰·列儂歌集》,令人不知所措。但音樂會現場觀眾卻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交響樂隊列儂歌曲大串聯,三位年過半百的歌手,以一種近乎戲劇式的串場臺詞,用歌聲和故事喚起觀眾們塵封的記憶,像是一次奇妙的時光倒流旅行。列儂在中國絕不乏知音,在場觀眾的喜愛程度超乎想像,臺上台下的互動也是古典音樂罕見的。有一點值得深思,利物浦人正在用這種形式復活著列儂、復活著披頭士的精神,而我們幾代人記憶中的鄧麗君卻只是不斷地被人在嗓音上模倣,卻從沒有人想到如何用鄧麗君去喚醒群體記憶。

歌劇三部競艷以中國文化的名義

三部歌劇雖然不是音樂節歷史上最多的,也不是名家名團硬牌子的,但絕對稱得上是音樂節歷史上最具藝術價值和最中國的。由拿督黃紀達基金會與布魯塞爾皇家莫奈歌劇院聯合製作的英國巴洛克歌劇亨德爾的《塞魅麗》,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版製作,現代藝術家張洹執導以450年曆史的明朝老木屋為宙斯神殿,以中國對於愛、恨、情、仇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精彩演繹歐洲神話,無論從視覺、聽覺還是戲劇本質都達到了令人稱奇的高度,作曲家郭文景稱之為“為古老的巴洛克歌劇注入了新的生命”。有一點必須清醒,張洹版《塞魅麗》在本質上已經超出了歌劇的概念,它只是張洹以亨德爾的《塞魅麗》為“料”炒出的一盤味道奇妙、口感絕佳、名叫《塞魅麗》的“菜”,作者叫張洹。

《白蛇傳》雖然是中國人周龍作曲,但編劇、導演、服裝、舞美以及製作劇院全部是美國的,是一部美國人眼中,用英語演唱的中國傳奇故事。雖然中國觀眾難以習慣,但今天的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和演繹中華文化的,切入視角和操作手法還是頗為值得了解的。

閉幕大戲葉小綱的新作《咏·別》應該算是本屆音樂節上規格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一部,他在音樂的戲劇構架和戲劇推進乃至音樂形象塑造上,堪稱多年來中國歌劇創作的最佳。用歌劇來講述中國京劇和京劇人的傳奇悲劇,葉小綱在中西音樂的精妙運用上頗費週折,最終卻效果奇佳。唯一的遺憾來自文本對於中國戲曲文學底蘊先天不足,如能改善,將會更上一層樓。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