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北京國際音樂節颳起“中國風”經典歌劇齊上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1 15:49:37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國際音樂節颳起“中國風”經典歌劇齊上陣

10月24日,第1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時間將來到!《塞魅麗》、《白蛇傳》、《咏·別》三部歌劇將依次上演,以新、奇、特的藝術魅力颳起中國風。

而此番亮相的三部歌劇,牢牢抓住了“中國結”,將中國元素發揮到極致,被認為是中西文明在人性、精神層面的“轉基因工程”。

《塞魅麗》用明朝古廟裝希臘神話

亨德爾歌劇《塞魅麗》誕生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10月24日觀眾將欣賞到這部難得一見的巴洛克歌劇。該劇在舞臺上復原了一座450年前的明朝古廟,並把古廟最後一代主人的坎坷命運貼附在唯美的希臘神話故事中。

此版《塞魅麗》是2009年為紀念亨德爾逝世250週年,由拿督黃紀達基金會發起並與比利時皇家馬奈歌劇院聯合製作,因中國元素植入歐洲巴洛克歌劇而震驚歐洲乃至世界歌劇界。“當初製作這部歌劇,就想讓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用外國人看得懂的方式推出中國文化。”該劇製作人黃鈴玳女士説,“把《塞魅麗》帶到北京具有歷史意義,因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策劃的亨德爾的歌劇中國之旅。”

在黃鈴玳女士看來,《塞魅麗》雖然是古希臘的神話,講述了眾神之神宙斯與美麗的凡間女子塞魅麗之間的愛情故事,但劇中有愛情、生死、復仇和叛逆,就像現代的肥皂劇,能夠吸引當代觀眾的眼光。

《白蛇傳》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共同委約華人作曲家周龍創作的《白蛇傳》,被認為是與世界同步,踏入國際歌劇創作軌道的第一步。10月27日,該劇將在世紀劇院上演。

很多人覺得,委約編劇林曉英、作曲周龍兩位歌劇新手為美國人寫一部完全陌生的中國故事,對波士頓歌劇院歷史上的第一個委約歌劇製作來講,實在是很冒險。不過,在了解了這個中國故事之後,波士頓歌劇院總經理卡洛·夏爾諾即刻堅信:“這個故事有跨文化、跨年齡的吸引力。”

該劇最大看點是用英語演唱中國故事,而主要演員也是中外參半。讓人意外的是,劇中的小青因為前世是個男人,所以選用了極為罕見的“男性女高音”邁克爾·馬尼亞奇扮演。

作曲家周龍為這部歌劇定下的格調是,“在西方觀眾面前呈現出異國情調的文化氛圍”。

《咏·別》用西洋歌劇唱京劇

《咏·別》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第一部委約作曲家創作的歌劇,由葉小綱作曲,孫戈旋編劇,被認為是以西洋大歌劇手法深入中國戲曲音樂和中華文化精髓的大膽嘗試。10月30日、31日,該劇將在保利劇院上演,完成世界首演。

《咏·別》故事發生在19世紀20年代的中國北平——亂世鼎盛的京劇之鄉。故事的主人公唐麒聲,身為劇作家,才華橫溢、敏銳清朗,熱愛國劇藝術。他邂逅武生楊少山,為其寫就了一部新戲《霸王別姬》,從而成全了楊,更成全了自己。悲劇的大結局以唐的消亡告終。

劇中,京劇的運用讓這部歌劇顯得與眾不同。葉小綱介紹説:“《咏·別》的效果與所呈現的音樂是史無前例的。觀眾也可以聽到有京劇韻味的旋律,也可以聽到我個人鮮明的配器手法以及獨特的創作風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