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 小劇場戲劇新浪潮

皮村戲劇:民眾戲劇的力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30 10:16:5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皮村戲劇:民眾戲劇的力量
《城市的村莊》劇照

皮村是位於北京市城區東北角、城鄉結合部的一個村子,因附近有十幾家大型工廠,因此現在村中居住的大多是從外地來北京謀生,並在附近工廠打工的工人。因打工者聚集得多了,附近也應運而生了社區工會、打工子弟小學、打工者文化活動站等配套設施。

在外人看來,這樣一個村子必定是與戲劇無緣的。然而,最近這裡卻成為小劇場戲劇排演的熱門場地。

2010年7月,先是北京臨·帳篷劇社在這裡手工搭建帳篷,上演了《烏鴉邦²》。這個劇社受到60年代日本帳篷戲劇的強烈影響,更請來在日本十分活躍的帳篷戲導演櫻井大造指導創作。與日本帳篷戲劇相同的是,他們拒絕贊助、拒絕劇場演出,力求遠離大城市的商業文化,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而不同之處在於,劇社成員普遍擁有很高學歷,有的是大學老師,有的是社科院的研究員,還有大學生和戲劇研究者。因此,他們的戲雖然是以社會底層的生活為題材,但卻摻雜了太多典故,看起來總讓人覺得很“學院”。

皮村戲劇:民眾戲劇的力量
在帳篷舞臺的一旁,正在舉辦義賣活動,出售的都是《烏鴉邦²》的周邊産品

比如《烏鴉邦²》中,講述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因為垃圾處理器運轉失靈,致使大量垃圾涌出地面,病毒滋生。於是老闆派刑天去修理機器。這“刑天”的名字出自《山海經》,是個因為和黃帝爭奪神位而被砍掉腦袋的巨人。另一個人物“孔乙己”,則出自魯迅的小説。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也難怪這部戲雖然寫的是底層人的生活,又在打工者聚集的村子上演,但卻反響平平。有些打工者看過之後笑道:“這是富家子弟弄的東西!”

儘管如此,《烏鴉邦²》還是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平時難得遇到的戲劇體驗。比如臨時搭建的、用編織袋作頂棚的劇場。比如演出過程中,飛機飛過上空發出的隆隆巨響混合著演員的嘶喊。還有舞臺換景時,背景墻被完全撤掉,觀眾可以一直看到劇場外面皮村人的閒談、散步,真是生活如戲,戲如背景。

在《烏鴉邦²》之後上演的,是由皮村當地的新工人藝術團推出的《城市的村莊》。這部戲先後參加了新工人藝術節和北京青年戲劇節,受到打工群體的熱烈歡迎。

該劇導演許多自己就曾是個打工者。11年前,高考落榜的他懷揣著藝術青年的夢想來到北京。為維持生計,他發過小廣告、送過水,漸漸地,他在這種打工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2002年他參與創建了北京新工人藝術團,《城市的村莊》是他們推出的第二部戲。

皮村戲劇:民眾戲劇的力量
《城市的村莊》劇照

這部作品以“北京工友之家”在北京、深圳、蘇州等地的打工者調查為基礎,講述了一個個打工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遭遇的既真實又荒誕的故事。比如有個建築工地經常出工傷事故,包工頭不加強安全措施,卻請了風水先生殺雞作法。又如,有家工廠每天只給工人兩次各15分鐘的時間上廁所,工人們就聯合起來用惡作劇的方法迫使經理廢除了這一做法。

在演出後的交流會上,幾位建築工人激動地站起來説:“這裡講的故事就是我們的親身經歷。”

在青年戲劇節展演中,《城市的村莊》大概是唯一一部非實驗的小劇場作品。劇中的演員全部是業餘演員,都有過打工經歷,台下的觀眾也大部分是普通工人,這是其他小劇場中難得一見的面孔。這讓它在眾多小劇場戲劇中顯得十分特別。導演許多説:“我們這個戲和人家不太一樣,我們是要用戲劇的方式來為民眾發聲。”劇組另一位成員孫恒更是説:“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了,主導社會的是資本,民眾的聲音太弱了。所以我們希望藉此發聲,聲音就是權利,誰發出的聲音更大,就能擁有更多的權利。”

確實,看這部戲可以讓人完全忽略表現手法和表演技巧,這裡展示的是活生生的生活。首先要大眾看到打工者們真實的生活,它才能被討論、被改善。這便是民眾戲劇的力量。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