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在舞臺上演自己的戲劇——畫家龐茂琨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3 02:57: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專稿  作者:許柏成

龐茂琨 《蘋果熟了》 布面油畫 1983年

9月4日至9月12日,龐茂琨新作個展《今日之神話》在上海美術館展出。作為四川的代表畫家,龐茂琨從早年的《蘋果熟了》開始,一直以紮實的寫實風格揚名畫界,這一次的創作成為他風格上的一次劇變,針對本次展覽新作,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

記者:龐老師,這次為什麼由以前一個靜態的場景,轉而選擇繪製有情節性的場景、畫面?

龐茂琨:實際上我長期以來,因為學院裏教學的原因,一直在最早的基礎上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圍繞著人物肖像形象的塑造,傳統語言的微察和演變,在語言上來做的文章。但這次為什麼做場景和情景?這其實是我很多年前一直在想,只是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點,我一直想嘗試情景、還有情節、敘事這方面的東西,和以前自己的東西正好是一個反面,以前一直靠形象本身、技法這些來打動人,它不能滿足最後對一個作品的意義的構建,特別是怎麼樣來切入當代的問題。從肖像的話畢竟還是有限,只能通過形象的直接傳達的一些表情、神態、穿著打扮這種東西,但場景、情景能感染人,對它的故事情景,也還有隱喻,效果更加強一些。這些一直在想做,但是沒有實現,沒找到一個恰當的點。

有段時間也可能是自然主義的對某一段場景的記錄,這都不是很好,也做過非常主觀的《幻想》系列,《虛擬時光》系列,這種完全是在一個平面上組織,做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構成,但自己覺得都挺彆扭的,沒做下去。這一次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點。在草圖的階段我就發現,“舞臺”的概念還是比較好,它是一個大的框架,一個舞臺上怎麼上演東西是你的選擇,做的文章比較多,而且也還能發揮我以前對語言的研究,因為它還是具象的,只是構成上是抽象的。兩年前選擇這個主題,還是比較興奮的,自己覺得把我以前嘗試的東西、沒有做到的最後慢慢找到了一個點。

龐茂琨 《觸摸之三》1997年

記者:在各種場景的選擇上,有什麼標準和界限?

龐茂琨:還是跟我選材有關係,我還是喜歡對時尚消費文化這一塊來突出,但是我第一批畫沒有真正地直接畫消費,我還是從一些具有隱喻性的,比如身體的扭曲啊、表演當中的過度表演,從這一方面來切入的,不是直接描寫消費,而是描寫一種異化現象,人在壓力這麼大的今天,激烈競爭的社會中逼迫自己去表演,展示自己,推廣自己,從這一點上來思考的,所以在選擇上還是選擇一些有象徵性和隱喻性的一些情景。

龐茂琨

記者:在畢業後一直在四川美院教書,四川美院的經歷對你有什麼影響?

龐茂琨:88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四川美院任教,教齡是二十幾年,讀書讀了十年,附中、大學、研究生剛好是十年,在那個地方呆了三十多年。

我們讀附中的時候正好是78年,那時候他們77級,羅中立院長他們讀大學一、二年級,我們讀附中他們讀大學,影響還是很大。讀書的時候,77、78屆已經出了一些成果了,在全國有一些影響了,作為榜樣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影響了我們,所以我的早期作品也是鄉土,彝族少數民族地區。《蘋果熟了》是我當時大二的時候創作的,當時是高曉華帶我們去涼山體驗生活,所以受他們影響。後來到留校任教以後,也是把川美這種血統,創作帶動教學這種大的思想貫穿到整個過程。不管生活上,工作、學習都是跟川美緊密聯繫的。後來管理、教學,做系主任做了十年,也是這樣,就是系統歸納川美教學上這種特色,一代代帶的學生,包括創作上也是,在川美這個點上隨時在這個圈裏裏面相互影響,也是自己經歷的最重要的影響。

在教學上我們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引導學生必須朝自己的東西走,我們在教學上是很寬的,必須要把知識性的和啟發性的東西給他們,而不是讓他們按照某種風格走下去,儘量提供給他很多功能表讓他自己選和發展。坦白地説也是相互影響,在學生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對我的創作比較有啟發。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