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採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先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5 13:48:44 | 出版社: 《藝術生活快報》雜誌

做畫中的王璜生

將傳統筆墨語言的美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生活體驗相對接,成生出一種新的視覺圖示。同時,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尋求一種語言方式,使中、西方能夠在一個共融的氣氛中彼此欣賞、理解,這是作為藝術家的王璜生多年在水墨創作中的著眼點,也是他認為水墨繪畫在當下發展中遇到的核心問題。

從90年代具有構成性的“天地”系列,與肇始於世紀之初的“悠然”系列,以及新近幾年來的“遊·象”、“線·象”,如果將這些面貌各異但又有著內在邏輯關聯的作品放在一起審視,就不難發現藝術家一以貫之的追求。雲、水與老屋,瓶花與線頭,從內容、形象中抽離出的線與記載了歷史動向的舊報紙,這些都成為了王璜生解構經典,並讓傳統在當下得到再生的媒介。

當然,在王璜生的多重身份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的美術館館長身份。作為一名出色的藝術管理者,在他所帶領下的廣東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為了有影響力的文化標桿,在國內、外産生了相當的影響力。待人和藹的王璜生,也因此被大家愛稱為“王館”。

六年前,在中央美術學院內的東北角,一個巨大建築從土地中慢慢地生長起出來;兩年後,這個有如潛艇般造型的大樓脫去了腳手架與防護網,成為了這所學院的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又一年後,這座美術館迎來了自己新的主持者,王璜生館長。六年前,我是一名剛剛踏入美院校門的學生;六年間,我目睹了瓦礫變成了聖殿,一幢空空的大廈變成了一個知識建構與生産的重鎮;六年後的一天,我帶著敬意採訪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先生,就水墨藝術創作與博物館管理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第一部分,關於藝術創作:

記者:“遊·象”系列中,我最喜歡《遊·象系列5》,抽象感特別強。畫面中繁密的墨線突然有一塊空白,無數的墨點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著。不知何故,每次看到這個作品都聯想起《女媧補天》的故事,想像中女媧托著補天石在飛向天空,已經裂開的天掉落下無數的碎片。這個作品的創作初衷是怎樣的?這些點、線、面的穿插組合有著怎樣的寓意?

王:在創作這張作品時我並沒有想得那麼深刻、宏大。我覺得這批東西還是應該從整體上來理解。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式和語言,既能夠繼承傳統,保持中國畫那種特殊的表現力,同時又能夠與當下的現實生活對接,使畫面、感情更當代,甚至可以在國際更大的平臺上交流。中國畫有自己的傳統,它很深奧、很微妙,筆、墨間帶有特別的韻味和那種特別的美感,但是這種深奧與微妙在當代的語境中是有點失效的、錯位的,我一直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這種對位關係, 並希望能走得遠一點,研究的深一點。

中國畫中的線與西洋畫中的線有很大的區別,筆、墨、皴等這些筆尖與紙接觸後産生出一種特殊的意味,就像在“遊·象”系列中看到的渲染、墨點以及自然暈染開後形成的意向,這些都是水墨語言的特殊性。在畫這批作品時,我希望表現出一種意思的關係:非常嚴謹的線與非常靈動、自由的水墨。嚴謹的線是通過自由的狀態畫出來的,在看似自由、自然的水墨中充滿了渲染。我借鑒了傳統繪畫中的“積墨”法,通過多次渲染讓墨色能夠沉進紙裏面去,從而變得很“厚”,層次很豐富。就像黃賓虹先生所説的“高山墜石,力透紙背”,讓墨真正地貼在紙裏面,滲在紙裏面。概括的來説就是尋求線與墨、線與線、墨與墨之間的嚴謹與自由的張力。

1  2  3  4  


下一頁于凡:置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23期
· 于凡:置上
· 謝東:賦形瞬間之美
· 讖語舞者——解讀霍守義的雕塑藝術
· 建築“時裝”化時代
· “寒冬”中的應對盤點嘉德、保利、匡時2012 年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