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廣州:多樣化的收藏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8 16:01:01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文/盧嘉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城市興起了收藏熱,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國內當代藝術的元老城市——廣州。

追溯歷史我們便知,自上世紀20年代末古玩收藏就已風靡廣州全城,那時收藏界內耳熟能詳的便是源勝西街舊貨古玩市集。據業內人士描述,當時的收藏風氣很好,商家與藏家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買賣雙方而已,同時也包含著友誼的成分,而更多的是相互間對古玩的交流與探討。

解放前古玩商們是以集散市場的形式進行古玩的交流與買賣。解放後隨著城市的發展,舊城的改造影響了整個源勝西街舊貨古玩市集的運營,但同時也就誕生了“西關古玩城”,大部分古玩商都遷至此地開始了新的歷程。由於市場的不斷規範與擴大,原本地攤式經營的方法轉變成店舖式經營後,古玩收藏的種類也因此變得多元化。由於西關古玩城位於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的核心部位,所以政府決定將它打造成集古玩交流、買賣、展覽與旅遊為一體的商貿旅遊風情區。近幾年廣州又興起了許多規模龐大的古玩市場,如文津古玩城、黃石古玩城等。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黎展華曾説:“據相關數據顯示,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為10%,即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搞收藏的,而廣東的比例高過全國。”由此可見廣州擁有相當龐大的收藏人群。從廣州文津古玩城某店主那裏了解到,現廣州收藏人群主要分為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兩類,但能真正被稱為“收藏家”的人數並不多,收藏愛好者群體倒很龐大。

收藏品種類多樣化是廣州收藏市場的特色,用無奇不有比喻也不為過。除了傳統的陶瓷、書畫之外,還有各類雜件、照相機、玩具等新種類,與北京古玩市場相比較,很容易看出廣州的古玩市場較為靈活,市場包容性較強。雖然收藏種類繁多,但陶瓷仍是廣州古玩市場中濃重的一筆,就歷史價值與科學研究價值來説陶瓷也遠超于雜件與其他新種類。我們記者在走訪廣州文津古玩城時發現,即使是陶瓷這類傳統的藏品也有其特別之處,如“海撈瓷”就是很好的例子。

“海撈瓷”為什麼會在廣東一地如此備受關注呢?其主要原因還是源於它的“奇特”,但這裡的“奇特”並不是單指造型工藝上的奇特,由它的名字便可知,所謂海撈即從海裏打撈的文物,在中國歷史上屬於外銷瓷器,如今看到的海撈瓷在未被處理之前瓷器上都會附著一層被古玩商們稱之為“海霧”的東西,由於海水的侵蝕,胎釉的表層形成了一層自然均勻的年代風化層。據古玩商説,拋開它的歷史年代價值不論,就因為這層有年代的風化層也使得很多人對其好奇不已,仿佛時間留下的腳步。

如同其他收藏市場興盛的城市一樣,廣州收藏市場的客源也相對穩定,無論收藏世家還是收藏愛好者,平日裏都會時常進出各大古玩市場,他們是市場購買力的主體。市場永遠不乏需求,能夠持續不斷消化強勁購買力的供給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專業的古玩商人更多憑藉自身專業素質與貨源渠道的優勢主導市場的銷售,為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幾乎每位古玩商都會在與自己常客、熟客的交流中敏銳把握他們個人的古玩投資偏好,之後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庫存結構。收藏家則截然不同,他們的銷售行為更多是為保證自身收藏生活的可持續性,而並不會刻意迎合買家的需求,往往會把藏品賣給有“眼緣”的藏家,這也是收藏圈裏建立穩固友誼的傳統途徑。從市場藏品的來源結構來看,由於廣州本地出土的陶瓷藏品較為匱乏,商人多從其他文物出土大省進貨,其中江西、湖北、湖南流入的陶瓷器件在這裡是市場主力,最受追捧。

總的來説,雖然廣州收藏市場特色比較鮮明,但同時也較為封閉,還沒有充分融入國內主流市場,這也許和地域文化差異有脫不開的關係。

下一頁武漢:書畫市場的那些人,那些事上一頁福州:傳統收藏根深蒂固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期
· 杭州:藝術融于生活
· 香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北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濟南:注重本土藝術家的推廣
· 福州:傳統收藏根深蒂固
· 廣州:多樣化的收藏市場
· 武漢:書畫市場的那些人,那些事
· 成都:複合與多樣性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