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品金融化由業界討論的話題轉為真實存在的現象時,一系列和金融相關的問題開始蔓延藝術界。近期,有關文交所的監管政策又受到多方關注,怎樣在新聞事件層出不窮的藝術品領域厘清和金融相關的問題,成為焦點。 8月7日,《收藏投資導刊》和華夏遺珍組委會在北京北辰洲際酒店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就是為政府、拍賣行、文交所、金融與藝術機構以及收藏投資者搭建對話平臺,梳理金融與藝術之間的各種關係。論壇期間,由《收藏投資導刊》發起成立的“中國收藏投資俱樂部”舉行了揭牌儀式,反響熱烈。 本次論壇共設兩個主題,“藝術品金融化的現狀和趨勢”以及“藝術品金融化中文化産權交易所的出路與對策”。本文就論壇中演講與討論的重要內容進行綜合整理,以饗讀者。 議題一:藝術品金融化的現狀和趨勢 中國證券報副總編輯兼《收藏投資導刊》雜誌社社長姜佔國在致辭時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兩年成立的文交所已近30家,藝術品信託基金、藝術品私募基金呈與日俱增之勢,其他藝術品金融化的産品,如藝術品抵押、典當、擔保和藝術銀行、藝術品保險及藝術品期貨交易等都有很大程度的發展。藝術品金融化對我國乃至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最近招商銀行和貝恩顧問公司聯合發佈的《2011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産總額高達62萬億元,同比增長大約19%。原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朱相遠認為,藝術品的金融化可將人民群眾手裏掌握的62萬億元可投資資本,引導至一個可以增值的渠道中。根據國際通常規律,在個人投資資金中,大約5%的比例投資在藝術品領域。按此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有3萬億元的投資潛力。 藝術品金融化不僅僅涉及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領域,從深層次講,它還牽涉到國家文化産業的發展方向和國家的文化主權。朱相遠認為,發展我們自己收藏品的金融化市場就掌握了定價權。要把中國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代表中國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價格定好。定價權有了,才能保障中國的文化主權。 藝術品金融化機遇大於挑戰 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必然對傳統藝術機構帶來一定的影響。作為典型的賣方市場,藝術機構對優質資源的競爭非常激烈。藝術品基金、藝術品産權交易模式的發展,是否會加劇資源的競爭呢? 北京華辰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拍賣行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拍品徵集,藝術品基金和文交所的介入,雖然産生了資源競爭,但在藝術品整體資源開發上會産生很大的正面作用。比如在紫砂壺等過去被認為比較邊緣的市場資源開發方面,基金的功勞非常顯著。文交所也會主動地去開發一些傳統收藏市場不太關注的,或者不被理解的藝術資源。 北京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副總裁汪頻認為,即使沒有藝術品金融化帶來的繁榮,或者多只藝術品基金的加入,競爭也同樣存在。但是資本的介入可以使藝術資源,包括藝術家資源,從某種程度上得到更好、更全面或者更長線的服務。藝術品行業和金融行業的結合目前以“買進”為主。從積極的作用來看,先進的金融手段縮短了某些藝術品的價值體現時間或者週期。但從反方向來説,會不會也傷害了藝術品行業本身的規律,以及自然的價值體現和實現過程。 但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表示,今後基金的退出問題一定是在金融體系裏消化。其實不需要害怕,尤倫斯最近出讓了很多藝術品,但是沒有把盤子砸碎,尤倫斯的每次出貨都會引發市場的繁榮。所以,真有好的藝術品出貨,那卻是一次很大的商業機會。 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陳波介紹説,藝術基金和藝術品基金管理人沒有能力,也沒有動機去炒作藝術品。今年預計基金的總規模大概在20億至30億元之間,只能佔到拍賣額2%至3%的份額,影響力其實還是有限的。藝術品管理基金以收取管理費為主要業務模式,公司每年都要輪流滾動地發行基金,基金要管理3年,或者5年,以後慢慢期限還會越來越長。如果炒作某一類或者某一個板塊的藝術品的話,兩年之後,這個板塊炒作做不動了,藝術品失去了獲利空間,基金的生存就很艱難。 宜興紫砂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擊波認為,2010年的藝術品市場交易額500多億元,藝術品基金這樣的機構大概不會超過5%。從個量來講,基金管理公司相對個人投資來説,投資的額度相對比較大。但是機構投資人相對比較理性,更不願意看到泡沫出現。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謝曉冬持有同樣的觀點,就實際情況來分析,這些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非常迅猛,肯定有資本的大量涌入。但是來自於基金的資本實際上不是特別大。很多拍賣公司開戶登記的基金管理公司,實際上是産業資本,是企業的一部分資金,並沒有向社會特定人群融資。
藝術品金融化尚存困惑 隨著藝術品基金和藝術品産權交易的先試先行,業內人士對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趨勢已經達成共識,但困惑並沒有淡去。 甘學軍説:“藝術品的金融化趨勢是有的,從金融市場的角度,在目前中國整個宏觀經濟和投資市場的背景下,産生一個新興的投資門類和藝術品的金融新産品,這個概念是成立的。但是藝術品金融化,藝術品的泛金融化可能會有一些困惑。我最近兩年來接觸了大量試圖進行,或者已經進行藝術品基金投資的人,其實也存在這方面的困惑。” 劉尚勇認為,藝術品的商品化不等於藝術品的金融化。像固體的繪畫、雕塑,它的商品化最終達到金融化是有可能的,但藝術品完全金融化,還是比較遙遠的事情。因為它是一個特殊商品,當它變成了金融産品的時候,需要有很多的條件相配合,比如抵押、典當、被正確評估和合理公正的鑒定,以及具備完善的保管和保險機制等一系列的信用體系。 如何發展藝術品金融化市場 客觀地説,藝術品金融化時代還沒有到來,承接目前良好的發展態勢,積極營造健康的基礎環境,是市場未來發展之重。 中經社控股有限公司對外合作部總監秦昌桂認為,“對於藝術品金融化,最核心的就是對市場的準確判斷,是藝術品金融化以後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價值的正確評估,偏重於學術性。二是對藝術品市場的準確判斷,偏重於市場性,兩項要有機結合才是藝術品金融化的根本所在”。 對市場的準確判斷需要對基礎環境的構建和高效、穩定、普惠的交易體制的探索。北京大學文化金融研究所主任喻文益認為,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藝術品金融化要求文化批評和藝術批評,必須是高水準、客觀、獨立和唯美的藝術批評。有一個活躍的藝術批評體系,可以保障這個國家藝術品的投向,包括投資者的取向盡可能接近正確,投資才不會浪費,市場泡沫才可能受到控制;其次,要有完整的價值評估體系,包括藝術品時間價值的評估;第三,要有政府的支援,教育國民正確認識藝術品,普及藝術教育;最後,要有制度的保障,包括交易制度,以及完整的藝術品金融化支撐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的建立。 當然,對市場的準確判斷也取決於各個機構自身的能力。國家畫院前副院長趙瑜認為,當前藝術品市場出現的多種交易模式都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對古代藝術品、當代藝術品的鑒定和評估,以及藝術評論。這幾條哪個機構做得好,風險就會小一些,做得不好,風險就會大一些。所以風險的大小在於機構自己的控制能力,如果評估得科學準確,短期投資也好,長期投資也好,都會取得比較好的盈利效果。 汪頻認為,作為藝術品的經營機構,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嘗試與金融機構做一些合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應該按照藝術品既有的規律或者是一個藝術機構既有的運營規律,做好藝術品本身的事情。做好對藝術家的服務和推廣,從而實現藝術家的價值。作為從業人員,應該謹慎樂觀看待藝術品金融化,藝術界和金融界雙方應該負責任地對市場制定出規範性的標準和保護措施。因為如果最後産生傷害,那受傷的還是藝術圈的利益。 金融化時代的收藏與投資 陳波認為,從藝術品基金的角度來談,藝術品投資不能單純地看作為投資方式,它應該是一種理財和資産配置的方法。從理財和資産配置角度來講,個人投資者在資産配置方面也要謹慎。5%至10%的配置比例是一個在國際上比較普遍的模式。 對於藝術品金融時代的收藏,喻文益主張收藏在世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一些開創流派的,一些具有宗師萌芽的作品,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一些非學院派的代表性藝術家的優秀作品,還有傑出的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作,這恰恰是我們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所在,它們需要支援。讓資金流到這個領域,繁榮現世的藝術創作,讓中華民族現在的藝術腳步所留下的烙印,能夠為後人所欣賞,這才是對於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真正的貢獻。 喻文益建議,不要做泛泛的收藏,而是選擇性地收藏,要做系統化、流派化和典型化的收藏。藝術品投資沒有新技術,跟其他的商業投資模式一模一樣,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全。
議題二:藝術品金融化中文化産權交易所的出路與對策 目前,國內文交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如天津、鄭州等,藝術品份額化更多是以公開、連續的“類證券化”的交易模式;另一類是文化産權交易所,如深圳、上海等,藝術品份額化更多是在産權層面面向特定投資者或會員內部的交易模式。雖然各文交所的交易模式和業務範圍不盡相同,但其核心都是將藝術品産權份額化。 文交所的成立對藝術品投資市場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有怎樣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風險,存在怎樣的問題? 藝術品證券化的難題 作為藝術市場的見證人和親歷者,文化部網路資訊中心副主任、原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指出了藝術品證券化的五大難題:第一,藝術品鑒定與評估缺少權威公正的機構(這也是金融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主要障礙);第二,藝術品的資産包總量偏小,容易被承銷商或者是莊家以及其他的投機商操縱,作為人為炒作的工具;第三,藝術品的價值與市場的價格以及證券化的市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第四,退市機制不完善,尤其是將證券化的藝術品在拍賣市場變現後,拍賣價格的收益低於證券化的交易市值時的處理辦法;第五,藝術品上市以後,不具備價值成長性,交易價格依據難確定。張新建認為,上述五大難題尚未破解之前,藝術品的證券化風險很大。 針對這幾大難題,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雷原闡述了“破解招數”。 第一,關於鑒定評估機構的權威性問題,他認為應由國家組織一個鑒定委員會和評估委員會,同時引入保險機制或擔保機制。第二,關於擴股問題,他建議把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分開,把發行市場量化,通過擴容來解決市場的操控問題。第三,關於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的問題,他認為其本身並沒有標準,影響價值的很大因素之一是文化的先見,而價格主要受供求關係和貨幣發行量的影響,從長期的市場來看,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會基本趨於平衡。第四,關於退市的問題,他認為要建設完善的退市機制,退市機制不應按照時間來設,應按照退市條件來設置。雷原認為,只要能夠加以妥善的引導,文化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將是諸多文化産業當中,傳播文化速度最快的、影響最廣泛的、使文化資源的文化財富效用變現放大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他建議組建中國文化金融管理監督辦公室,作為文化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最高領導管理監督機構,進行統一的協調,依靠國家的力量來解決藝術品證券化存在的難題。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西沐認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新的藝術價值發現平臺,其核心是挖掘價值、發現價值、提升價值、實現價值;二是新的交易模式,創新的公共交易平臺;三是以標的物的特性認知為基礎,建立規範化的支撐體系;四是不斷完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退出機制;五是建立藝術品市場三級體系,推進大眾參與藝術品交易的進程;六是推動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七是整合資本的力量,以推動國家戰略與規劃制定為抓手,進一步掌控藝術品市場的話語權與定價權,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交所交易模式、發展經驗、法律法規及政策 湖南省文化廳廳長周用金,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産業研究所所長陳喆,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執行董事鄭惠文,深圳杏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永斌,九鼎金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勇,湖南文化産權交易所總經理湯厚松等人,還就文交所的交易模式、法律法規及政策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周用金錶示,根據經濟學規律顯示,中國藝術品行業將邁入井噴式的發展階段,在目前經濟社會流動性嚴重過剩,遊資過多,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增大的形勢下,文交所的成立是非常必要的。面對藝術品市場體系中的兩個“死結”(即藝術品的真偽和價值判斷),只有藝術品的份額化交易模式的實現,才能從根本上解開這兩個“死結”。因為份額化交易必須保證藝術品是真品,必須經過權威機構對藝術品的價格做出科學評估後才能開始交易。因此湖南省文化廳年內將要建立省級藝術品防偽鑒定中心和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爭取在全國率先解開這兩大“死結”。 面對外界對文交所普遍存在的監管缺失以及操作的規範性等問題的質疑,鄭惠文介紹了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在這些方面的經驗。鄭惠文表示,漢唐藝術品交易所所有資金由第三方監管,做到在銀行開戶、受銀行監管。 徐永斌表示,藝術品交易所是文化産權交易所的一部分,藝術品份額化拆分交易,不能作為文化産權交易所的唯一業務,應該是多元化的金融産品。與文化去對接,文交所成立的功能就是實現文化與資本的對接。另外,徐永斌認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應該在基於産權交易基礎上走一個類證券化的路,而非完全的證券化。尚處在試驗階段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國家政策導向迫在眉睫。 何建勇認為,通過文交所的交易平臺,在資訊的收集、發佈和投資人的操作等環節都比藝術品的其他交易方式具有更多優勢,便於管理,也便於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念,但作為投資人,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産權交易存在的三大風險,即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湯厚松則分析了湖南文交所的運營模式,他表示,在如何選擇藝術品資産包這一問題上,湖南文交所堅持三個原則:第一,必須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第二,必須處於價值洼地,或者仍有很大的升值空間;第三,必須可流通,能夠安全退市。 陳喆表示,文交所的發展,當務之急要解決以下幾點問題:第一,一定要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官方和民間都充分認可的第三方權威評估機構;第二,建議國務院要成立由多部委的專家和領導組成的“文化産業金融工作領導小組”;第三,在文化産業方面需要健全的、規範的法律法規;第四,建議成立一個文化産權交易培訓機構,專門培養該領域的專業人才,並以開放的心態建立一個文化産權交易所協會。 文交所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文化産業發展的時代産物,在起步之時即遇到了諸多問題和困境,未來發展道路漫長而曲折。與會者表示,它需要各方人士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援和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