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的皮膚:跨文化電影,涉身性,和感官》這本書中,作者勞拉•U.馬科斯(Laura U. Marks) 以極具創新和啟發性的理論結構檢視書名中提及的電影中一個特殊群體——跨文化電影。 跨文化電影發生在主要的西方大都市中,但卻反映了更為廣泛的全球性人口流動。她把這類電影的創作群體界定為,在兩種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過的人,以及作為小眾生活在以白人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外來人口,多指當今來自亞洲,加勒比海地區,拉丁美洲,非洲的移民。跨文化電影在馬科斯的研究針對的範圍內——美國,加拿大以及英國,興起于1985到1995年間。它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多元文化主義作為知識份子和政策制定議題的興起,這些國家用以支援非商業電影資金的可能性的重要變化,經典敘事的衰落,以及由之而來的對知識的片斷性,可疑性的概念化。結束于從一場運動向一種甚至在商業電影領域中廣泛沿用的美學風格的轉變。 對於馬科斯,跨文化電影的研究意義在於,其一,雖然每一部作品的最終呈現迥異,但創作者對於“置換”和文化雜交共有類似的體驗和見解。其次,她認為這些影像中特有的再現手法在更為寬泛的詩性以及政治性的再現中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它與出現在電影和錄影領域的新趨勢具有類似的關注點,並且這是一個長期被低估和置於我們視野之外的領域。 時間和空間暴力性的斷裂成為“流亡體驗”的主要特徵,造成一種作用於當事人的,關於流亡,移民和置換的涉身性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這導致了他們對於“真”的概念截然不同的體會。對於獨具的涉身性流亡經驗的表達慾望,使得這些作者摒棄傳統的再現手法,特別是那種認為電影可以表現現實的意識形態,但同時又把對形式的追求有機的融合在作品的內容當中。他們傳承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採用了多元的方式來再現特有的記憶和經驗,並且試圖綜合當代西方的影像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