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寫生有兩種辦法:有一種人歡喜只帶鉛筆和速寫簿(sketch book),在野外探得了合意的景色,即用鉛筆在速寫簿上記錄其大體的狀況。回家之後,根據了速寫簿上的大體的記錄而背誦出詳細的景色來,作成一幅繪畫。又有一種人,歡喜在野外完成一幅畫,回家後不再添改一筆。他們必須攜帶三腳凳,畫架,陽傘,顏料,筆洗,畫紙等種種用具,且在景色前面逗留半天的時間。畫成一幅,方始收拾畫具而歸家,倘一次畫不了,明天,後天,再來續描。
現在一般畫家,都是取第二種辦法,且認為第一種辦法是不良的。因為根據大體的記錄而背誦全景,往往有許多不自然而失真之處,不合於“寫生”的真理。這原是古代大畫家所慣行的辦法。初學繪畫的人,經驗缺乏,記憶力薄弱,當然不能根據大體而背誦全景,況且現代的畫風,大非古代可比,即使有根據大體而背誦全景的人,其畫法也陳腐而不合於現代的“寫生”的真理。蓋自“自然主義”得勢,印象派畫風流行以來,繪畫都注重描寫目前瞬間的姿態。空氣,陰影,明暗,濃淡,一一均須取法于目前瞬間的自然狀態,不容一筆想像或杜撰。故畫家欲描野外的景色,必須在野外對著景色而當場完成其工作。離開景色,便無從下筆。這是印象派畫法的特點之一。印象派在現今雖漸呈過去的狀態,但其影響還是很深,支配著現代的畫界。試看美術學校的學生,背了畫箱在野外搜索景色,個個歡喜使用鮮麗的原色,描成五色燦爛的繪畫,全然是印象派的流風。這種注重感覺的畫風,于觀察及描寫的練習上,最為切實而易於入門,且最合於“寫生”的真理。故一般好畫的人,及普通學校的學生,練習繪畫,正宜由此著手。
照印象派的畫法,欲在野外當場完成一幅作品而歸家,則我們出門的時候,須帶許多用具,否則不夠應用。然用具的繁簡沒有一定,依各人的好尚而定。普通最完備的,須帶畫箱,畫架,三腳凳,陽傘及畫板。畫架,陽傘,及三腳凳,納入一布袋中,用皮帶束住,負在背上,畫箱與畫板則提在手中。這時候寫生家的神氣就像行商一般,擔負很重。要深入山林,探索奇景,就不免疲勞。選定了一處景色之後,把背上的布袋放下來,取出畫架,對著景色撐立起來,加上畫板。又張起陽傘,遮住了畫板上的太陽光。然後坐在三腳凳上,打開畫箱來作畫。倘觀察之後,覺得這景色不甚合意,而欲另覓他景,則收拾傢夥,一起一倒,殊甚麻煩。所以除了老練的畫家以外,普通寫生的人,大都不用這樣繁複的用具,而取簡便的方法。較簡便的,不帶畫架及陽傘,而僅攜畫箱及三腳凳。畫紙用小形者,即納入于畫箱之中。覓得了一處景色,只要坐在三腳凳上,而置畫箱于膝上。開了畫箱的蓋,畫紙即張在蓋的內面,這便可代替畫架了。比這更簡單的辦法,則連畫箱也不帶,手中僅攜三腳凳一支及畫紙一方(此種畫紙似洋式信箋,四週用膠汁粘住,像一塊木板。描完一張,即可撕去,再描下而,這種畫紙名曰sketch book〔速寫簿〕,有大小各種,最為便利)。衣袋內藏著水彩畫顏料一匣(筆亦在內),及水筒一隻。遇到了要描的景色,即坐在三腳凳上,打開顏料匣,將匣蓋襯在sketch book的後面,而拿在左手中。水筒即挂在顏料匣的右端。右手向匣取筆,蘸水配色,即可寫生。近有一種最簡便的水彩畫具,水筒與顏料匣連合在一處,尤為便利。其構造,用鐵匣一隻,長三四寸,闊約二寸,厚約一寸。匣內依橫斷面的對角線隔分為二部。其下部盛水,于右端開一小口,加以密切的蓋,使橫置時水不致流出。匣的上部有蓋,啟蓋,即為盛顏料之處,餘地為調色板,兼為放筆之處。匣的右端,水筒開口之處,又加一套,大小與匣相同。寫生之時,此套即盛水而挂在匣的邊上,作為筆洗。這是野外寫生最簡便的用具。全體不過眼鏡殼子一般大小,而顏料,水筒,筆洗,筆,一切都包羅在內。體力強健的人,能站立而描畫,則不須帶三腳凳,只要袋中藏了上述的那個法寶,手持一冊sketch book,即可出門寫生。這野外寫生擔負最為輕便,真同散步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