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工信廳廳長王永超:有序承接産業轉移 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中國網訊6月16日訊 (記者 王瑞芳 鄭亮)2024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廣西)開幕式于6月16日上午在廣西南寧舉行。過去三年,廣西實施工業振興三年行動取得了哪些成效,為下一步承接産業轉移創造了什麼樣的條件和優勢?對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資訊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永超就相關情況接受了中國網記者的專訪。
工業振興三年行動,為承接産業轉移創造優勢
過去三年,廣西大力實施工業振興行動,三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超1萬億元、年均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5%,工業經濟呈現向高、向新、向優、向綠髮展的良好勢頭。
向高攀登,傳統産業提質升級。實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推進億元以上補鏈強鏈延鏈項目超3700項,推動鋁産業等資源優勢産業加快向中高端延鏈升級,推動機械産業等傳統優勢産業産品創新迭代升級,培育壯大鋼鐵、有色金屬、食品加工等十大千億元産業。傳統産業是廣西的家底,為承接産業轉移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向新突破,新興産業欣欣向榮。實施新興産業倍增行動,集中推進了南寧比亞迪動力電池、玉林華友新能源材料等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及儲能等一批500億元規模以上的新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35%,進一步提升了産業轉移的吸引力。新興産業是廣西發展的方向,也為産業合作引領了新的方向。
向優而進,優質企業梯度成長。建立製造業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強龍頭壯産業行動,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1家,自治區級工業龍頭企業212家,自治區級鏈主企業70家,2023年底工業企業總數突破1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優質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為廣大企業轉移入桂樹立了標桿。
向綠而行,綠色轉型加快推進。加快構建綠色製造和服務體系,推進自治區級綠色發展示範項目276項,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78家、綠色園區8家,六大高載能行業單位産品能耗水準下降15.9%,35%的重點企業能耗水準達到全國標桿以上。綠色發展代表著技術的先進性,為承接産業轉移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産業轉移為抓手,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更大成效
“把廣西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腹地”,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觀大勢、謀長遠、布全局,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為廣西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指明瞭方向,為新形勢下深化桂粵、桂港、桂澳合作帶來了重大機遇、注入了強大動力。具體到工業領域,我們主要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建立多方合作機制。粵港澳大灣區與廣西之間的産業合作由來已久,今年2月,廣西黨政代表團赴廣東,簽署了加強兩省區工業和資訊化領域雙向開放合作的協議,將進一步加深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電子資訊、智慧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務實合作。今年5月,廣西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將加強電子資訊、科技金融、醫藥健康等領域投資合作,共同建立區域産業協作體系,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
二是推動産業等高銜接。主動對接廣東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行動,即新一代電子資訊、綠色石化等“十大”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和高端裝備製造、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積極與粵港澳大灣區開展産業銜接、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領域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産業分工合作,開發配套産品,實現産業等高銜接。
三是共建共用開放平臺。積極合作開發建設南寧(深圳)東盟産業合作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兩灣”産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江門(崇左)産業園等區域開放平臺,充分發揮北海、欽州、憑祥、東興等4個國家級沿邊臨港産業園區的承載作用,已經吸引比亞迪、瑞聲科技等一大批企業到廣西佈局建設面向東盟的進出口製造基地,基本構建了電子資訊、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汽車和特色食品等跨區域跨境産業鏈。下步,將進一步提升開放平臺承載能力,持續招引和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龍頭企業落地,讓大灣區企業到廣西“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
四是深化科技創新合作。鼓勵區內企業到粵港澳大灣區找技術、找創新、找人才,積極與大灣區高科技企業開展産業技術創新合作,建設“産業創新飛地”。支援大灣區科技成果到廣西轉化落地,為大灣區成果轉化提供便利條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研發+廣西製造+東盟市場”等産業協作體系。
承接産業轉移與培育新質生産力緊密結合,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承接産業轉移與培育新質生産力密不可分,一方面,積極承接産業轉移,引入新興産業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堅持向傳統産業要新質生産力,做好“原字號”“老字號”“新字號”“外字號”四篇強産業文章,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堅持從“原字號”挖掘新質生産力。“原字號”資源型産業是廣西的優勢産業,要著力推動鋁、稀土等資源優勢産業産品結構從原材料向中高端産品轉換。比如,鋁産業建立了從鋁土礦到鋁精深加工的完整産業鏈,從薄如蟬翼的電子級鋁箔,到輕質高強的新能源汽車鋁材,再到高端精密的航太鋁合金,廣西都能夠製造。
堅持從“老字號”催生新質生産力。“老字號”傳統産業是孕育催生新質生産力的基礎,廣西著力推動機械、鋼鐵等傳統産業技術創新、産品升級、數字化轉型。鋼鐵産業延伸高端不銹鋼、汽車板材等先進鋼鐵材料。機械産業推動産品迭代升級,“中國天眼”工程的索網、港珠澳大橋的高強度鋼筋錨固體系、青藏鐵路使用的高原裝載機,以及北京奧運會和冬奧會大巴車的發動機,在大家熟知的許多重大工程、重大活動當中,都有廣西機械製造的産品和技術服務。
堅持從“新字號”培育新質生産力。“新字號”新興産業倍增發展。廣西積極承接産業轉移,引進比亞迪、華友、中偉新材料等行業龍頭企業160多家,有效增強和補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精細化工等新興産業産業鏈,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等新興産業的規模已達到500億元以上,建成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和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生産基地。
堅持從“外字號”拓展新質生産力。“外字號”外向型産業中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迅猛。支援企業構建跨境跨區域産業鏈,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廣西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成倍增長。上汽通用五菱建成“柳州研發和零部件製造—印尼整車組裝和市場銷售”産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