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保供”與“轉型”的雙向奔赴:從“黑色煤海”向“綠色引擎”
中新網蘭州4月16日電 (魏建軍)在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過渡帶,一座因煤而興、因路而通的西北重鎮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這裡曾是全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承擔著西北能源保供的“壓艙石”使命。如今,作為甘肅“東大門”和陜甘寧三省區通衢要地,平涼正以“三區一城市”戰略為引擎,在“雙碳”浪潮中揚起綠色轉型風帆,從“黑色煤海”向“綠色引擎”加速躍遷,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實踐新篇。
“我們不是要摒棄傳統産業,而是要為‘烏金’注入綠色基因,在能源保供與轉型發展間找到平衡。”平涼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雄韜15日在“改革進行時 縣區在落實”新聞發佈會上的闡釋,揭開了這座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邏輯——既堅守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定位,又以“雙碳”目標倒逼産業變革,在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同時,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圖為平涼市崇信縣的鄉村道路。(資料圖)甘肅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能源重鎮的綠色突圍
“我們提出‘穩步擴煤、加快轉電、突破輕工、佈局新能源’,就是要讓傳統能源‘強筋健骨’,新興産業‘開枝散葉’。”崇信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小平在新聞發佈會上的發言,勾勒出平涼“強工業”行動的清晰路徑。
在崇信縣五舉煤礦,智慧化開採讓煤炭回採率提升至95%,井下機器人實現“智慧採礦”;總投資45億元的雨森紙品項目填補西北高端紙製品空白,單條生産線年産能達12萬噸。2024年,崇信縣工業投資增長39.1%,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50萬千瓦,傳統能源與新興産業協同發力。
放眼平涼全域,靈臺電廠百萬千瓦級機組並網發電,隴東“風光儲”基地加速建設。2024年,平涼市煤炭清潔利用産業鏈産值突破300億元,新能源産業投資佔比達42%,工業結構從“一煤獨大”轉向“多業並舉”。
圖為平涼市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大莊村。(資料圖)甘肅省水利廳供圖
“梯田王國”的産業密碼
莊浪縣116萬畝梯田在春日裏銀光閃爍,這座全國首個“梯田化模範縣”正上演“品質突圍”,建成了甘肅省第一個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法”生産基地,年産脫毒馬鈴薯原原種4000萬粒,自主選育的“莊薯3號”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主糧化四大推廣品種之一,成為西北旱作農業“晶片”。
莊浪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李銘表示,從“吃飽肚子”到“鼓起腰包”,莊浪的梯田要産出“生態紅利”和“經濟紅利”。當地正推進馬鈴薯主食化深加工,一條産值超20億元的産業鏈從澱粉、粉條延伸至全粉餅乾、膳食纖維。
平涼紅牛産業同步“全鏈升級”。崆峒區峽門鄉標準化養殖基地裏,智慧飼喂系統精準配比飼料。全市“平涼紅牛”飼養量突破106萬頭,全産業鏈産值達222億元;崇信縣“光伏+養殖”模式讓紅牛養殖場年發電6200萬千瓦時,“牧光互補”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山水之間的價值轉換
崆峒山巔,雲海翻涌。作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這裡以“文旅+康養”破題:黃帝問道宮觀的康養瑜伽、皇甫謐針灸療法體驗吸引都市人群,2024年平涼接待遊客5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50億元,“問道崆峒·康養平涼”品牌價值達85億元。
生態治理“平涼方案”成效顯著:涇河流域水質穩定達標,70余種珍稀水鳥棲息;隴中生態修復完成營造林35萬畝,森林覆蓋率44.7%,平涼成為甘肅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崇信縣龍泉寺從採煤沉陷區變身4A級景區,年旅遊收入突破5000萬元,詮釋“修復—開發—反哺”生態邏輯。
圖為崆峒山現雲海景觀。(資料圖)徐振華 攝
縣域經濟的特色破局
平涼7個縣(市、區)立足稟賦各展所長。崆峒區以“城市服務型”定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65%建成區實現“小雨不積水”,15分鐘便民生活圈覆蓋90%城區人口。“我們用‘繡花功’提升城市品質,讓老城區既有‘煙火氣’,又有‘時尚范’。”崆峒區委副書記、區長樊對對表示,該區躋身首批“中國美麗城市典範”。
崇信縣聚焦“工業主導型”,工業佔 GDP比重近60%。劉小平表示,該縣正依託雨森紙品、葉潤豆製品項目,打造西北最大紙製品和豆製品生産基地。莊浪縣堅守“農業優先型”“莊薯3號”種薯輻射西北7省區,成為農民增收“金種子”。
從能源重鎮到綠色新城,從梯田王國到康養福地,平涼以“三區一城市”建設為筆,在黃土高原書寫轉型答卷。這裡有傳統産業的“驚險一躍”、新興産業的“精準落子”,更有對欠發達地區現代化路徑的深刻探索——這份答卷,既是平涼的時代注腳,也為更多城市轉型提供鏡鑒。(完)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