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實招 物流行業降本增效提速
從系統優化運輸結構佈局,到構建現代化物流樞紐網路;從提升基礎設施供給效能,到打破數據孤島、深化數字協同……近期,浙江、湖南、湖北、海南、河南等多地下發降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以政策組合拳推動物流行業降本增效,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
3月末,位於北緯25°至南緯30°“黃金咖啡帶”的雲南保山,迎來小粒咖啡采收季的最後時刻。當地物流企業創新打造綜合服務體系,通過場地駐點、區域包乾、園區直採、倉網聯動的全鏈條服務模式,實現産業生態高效協同。2024年,保山市郵政快遞業累計寄遞咖啡超1200萬件,帶動網路交易額近200億元,同比增幅達31.9%;依託客貨郵融合等創新路徑,咖啡上行物流成本縮減超1200萬元。
根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在此背景下,各地正加速構建差異化降本路徑。
海南印發《海南省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2025-2027年)》,圍繞5大方面提出18條具體舉措,目標是到202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不超過14.5%(剔除“中國洋浦港”因素影響),更好地支撐海南自貿港建設。河南提出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1個百分點以上、打造全國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區的目標。
湖北提出,到2027年,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骨架更加完善,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深入推進,運輸結構持續優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全省鐵路貨物運輸週轉量較2023年增長10%左右,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左右。浙江提出,爭取到2027年全省鐵路、水路貨運量較2023年分別增長8%和10%。
“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的協同發力,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築牢物流基石。”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表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不僅是提升産業競爭力的關鍵抓手,更是優化經濟運作效率的核心引擎。以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這一目標,對比2023年基準水準測算,在國民經濟穩健增長的背景下,有望釋放超萬億元社會物流費用節約空間,為實體經濟卸下沉重的流通成本負擔。
周志成進一步指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需統籌“降成本”與“提質效”兩個方面。“降成本”核心在於破解物流全鏈條銜接梗阻及體制機制壁壘,靶向消除隱形成本;“提質效”則依託供應鏈組織模式創新,通過産業融合重構物流生態,推動全社會物流資源配置向效率最優、效益最大化躍升。
多地一系列硬核舉措接連登場。江蘇取消境內101座船閘收費並建立新建船閘免費機制;安徽對主要港口及中歐亞班列集裝箱貨車通行費減免50%;湖北支援多式聯運工程建設,對通過國家驗收的每個項目給予2000萬元一次性獎補;河南對總投資超5000萬元的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按照不超過核定總投資額30%的標準給予補助。
除了運輸結構的優化,政策端也發力提升物流數智互聯水準。浙江提出,用好“四港聯動”雲平臺,打破全省海港、陸港、空港數據孤島,強化車、貨、倉資訊共用,讓貨車不再“空跑”,園區更加“有序”。海南表示,推進物流數據開放共用,推動省物流集團2026年建成省級智慧物流大數據平臺,支援海口市開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工作,動態接入國家物流資訊平臺,深化全省物流數據開發利用。
當前,交通物流領域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正加速推進。以糧食運輸場景為例,受生産週期影響,物流需求呈現顯著的季節性峰值。在傳統模式下,單一公路運輸存在成本高企、運力波動的問題,而鐵路運輸雖具備規模優勢,卻常因車皮調配需提前數周甚至數月規劃,導致發貨計劃頻繁延遲。
“現在,打開中儲智運智慧多式聯運系統後臺,輸入運單號,一條計劃完備、節點明確的糧食運輸軌跡清晰可見。”中儲智運運輸專家介紹,通過智慧演算法,現在5分鐘就可以生成一套完整的公鐵聯運方案。通過智算系統,每噸糧食的運輸成本直降80元至100元,運力匹配時效提升60%以上。
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物流行業正實現訂單智慧匹配與運輸路徑動態優化的跨越式升級。滿幫集團最新數據顯示,平臺貨主平均發貨週期已從2.27天大幅壓縮至0.42天。智慧化車貨匹配有效破解了生産經營中“找車難、效率低、成本高”的傳統物流痛點,為供應鏈降本增效提供技術支撐。
周志成表示,要鼓勵跨界融合創新,支援物流業態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技術協同發展,推廣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倉等“無人化”智慧裝備的規模化應用,引領物流産業向智慧化、生態化縱深邁進。(記者 梁倩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