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神州答卷|轉型中“闖新路” 創新中“進中游”——內蒙古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神州答卷|轉型中“闖新路” 創新中“進中游”——內蒙古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2025-04-11 10:5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11日電 題:轉型中“闖新路” 創新中“進中游” ——內蒙古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新華網記者劉偉、王靖、張晟

從東到西,由南到北,祖國北疆118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演繹著一個個經濟轉型故事。轉方式、調結構的創新實踐,讓內蒙古的經濟充滿生機活力。

近些年,內蒙古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勇於跳出“舒適區”,加快推動傳統産業“脫胎換骨”、新興産業“強筋壯骨”,堅持在新舊並重、立破並舉中,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産業發展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水準顯著提升。

2024年,內蒙古地區生産總值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8%,經濟總量排名實現位次晉陞,進入了全國中游。當地“闖新路 進中游”的雄心壯志正在成為現實。

(圖片為AI生成)

傳統産業“蝶變升級”

在鄂爾多斯市的內蒙古久泰馨遠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車車黑色煤炭經過化學反應,變為白色聚乙烯、聚丙烯顆粒。這些顆粒不僅能製成食品包裝袋、行李箱、可降解食具等大眾消費品,也成了可吸收手術縫合線、碳纖維自行車架、芳綸防彈衣等高端産品的重要原料。

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煤炭産量、儲量均居全國第一的內蒙古,建立起種類日益豐富的現代煤化工産業體系,2024年規模以上現代煤化工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我們以煤為基,通過技術賦能,逐步構建以烯烴、芳烴、液氫能源、新材料等為主要發展方向的産業格局,實現了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內蒙古久泰集團總裁崔軼鈞説。

圖為包頭市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新華網發(宮偉恩攝)

轉型,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突圍”。近年來,內蒙古千方百計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産業、特色産業、支柱産業正在實現由大到強的新跨越。

在包頭市稀土高新區,100多家稀土企業集聚於此。包頭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櫃裏,擺滿各種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磁鐵。“這些磁鐵中含有稀土元素,比同類磁鐵的磁力更強,廣泛應用於筆記型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中。”公司副總經理范立忠説,眼下車間正全力生産,産品發往多個國家。

當前,包頭市正奮力建設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領先的稀土應用基地。中重稀土金屬産品試製成功,北方稀土綠色冶煉升級項目加緊建設,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正式運作,稀土永磁電機産業園聚集效應加快釋放……內蒙古做好由“土”變“材”的文章,提高稀土資源利用效率和産業精深加工度,2024年稀土永磁材料産量增長30%以上,稀土産業産值超過千億元,“世界級儲量”加速向“世界級産業”邁進。

圖為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應用産業園區內天和磁材公司打造的智慧化生産線。新華網發(吳傑 攝)

“簡單‘挖煤賣煤、挖土賣土’,不僅發揮不出內蒙古優質能源資源的真正價值,也難以保障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曹思陽説,內蒙古不斷跳出倚能倚重的粗放型經濟發展路徑依賴,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思想解放天地寬。近些年,內蒙古加快淘汰化解落後和過剩産能,有序退出鋼鐵、焦化、鐵合金、電石等傳統高耗能行業限制類産能。同時,將傳統産業高品質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關鍵內容,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三化”轉型。同時,在內蒙古科技“突圍”工程持續推進下,乳業、稀土、氫能、儲能等多個領域取得一批填補行業空白的技術突破,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的排名上升4位。乳業、稀土新材料、現代煤化工入選2024年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數量居西部省份第2位。

內蒙古是全國最大的奶源基地,擁有乳製品行業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這裡正在推進奶業“智改數轉”。在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無人擠奶機的機械臂靈敏地為奶牛消毒、套杯、擠奶,新鮮牛奶源源不斷生産出來。“每秒鐘就能生産11包牛奶!”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説,“得益於數智化轉型,公司端到端的産品創新週期縮短20%,間接採購效率提升40%,採購成本下降10%。”

圖為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內的奶牛。新華網發(王劭凱攝)

隨著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內蒙古傳統産業不斷催生新的産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産業集群化發展特徵凸顯,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乳業、玉米、林草、稀土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等富有競爭力的千億級産業集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2024年,全區上下持續推動農牧業上水準、工業挑大梁、現代服務業促升級,有力促進一産穩定運作、二産延鏈補鏈、三産提質增效。三次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7%、47.4%和41.9%。”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副局長汪傳敬説。二、三産業比例不斷提高以及産業的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高加工度化,表明內蒙古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新興産業“拔節生長”

驅車行駛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光伏板如海浪般在陽光下波光粼粼,一排排白色風機在山崗上傲然矗立。在內蒙古,很多人會被這樣的“風光”大場面所震撼。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在全國率先破億,達到1.35億千瓦,超過火電裝機。而在2019年底,當地新能源裝機還不足目前的三分之一。

圖為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興安平川500千伏變電站景色。新華網發(王正 攝)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新興産業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蓄勢賦能。近年來,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借助充足的風光資源和廣闊土地,內蒙古構建起新能源産業體系,以新能源帶動培育新的産業發展長板、鍛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當地的産業關鍵詞正在從過去的“羊煤土氣”(肉羊、煤炭、稀土、天然氣)轉變為“風光氫儲”(風能、光伏、氫能、儲能)。

航拍鏡頭下的呼和浩特中環産業園。新華網發(王磊 攝)

“在採煤沉陷區建光伏發電廠,80%的綠電用於電解水制氫,20%的綠電並網。”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示範項目現場,項目技術負責人季孟波説,這是全國首個製造萬噸綠氫的40萬千瓦光伏項目,開闢出新能源製造業發展新賽道。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龔明珠介紹,內蒙古統籌新能源開發與裝備製造協同建設,全力發展新能源全産業鏈,努力把自然和地域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2024年,規模以上新能源及相關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增長42.4%。“目前,內蒙古風光氫儲裝備製造全産業鏈基本形成,産值超過1.2萬億元,有望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2024年,內蒙古生産綠電超2000億度,發行全國首張綠電國際碳足跡證書,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特高壓綠電交易,綠電交易規模居全國第1位,遠景、明陽、隆基、龍馬等一批企業總部註冊落地……“在煤炭等主要能源産品價格走低、需求不足的情況下,2024年內蒙古仍能實現非煤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2%,體現出全區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對傳統能源依賴度降低的發展趨勢。”內蒙古自治區工信廳廳長王金豹説。

圖為金宇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通過平臺了解廠房數據。新華網發(王劭凱 攝)

放眼壯美草原,發展新質生産力熱潮涌動。位於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金宇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口蹄疫滅活疫苗車間裏,工作人員身著防護服穿梭于大大小小的金屬罐之間。“金宇生物攻克了細胞大規模懸浮培養技術和千倍純化濃縮工藝,成為參與制定國家口蹄疫苗品質檢測標準的牽頭企業。”公司車間經理邢瑞介紹,金宇生物目前在口蹄疫苗的全國市場佔有率已超過40%。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分析,內蒙古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打造風電、光伏、氫能、儲能四個千億級産業集群,超前佈局超導材料、先進核能等前瞻型産業,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新興産業以及未來産業的加速崛起,有利於當地發揮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加快提升産業層次,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兼收並蓄、內外交融,內蒙古加快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不斷提升産業層次邁向中高端。2024年,內蒙古新締結3對國際友城,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通遼保稅物流中心獲批,甘其毛都口岸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滿洲裏鐵路口岸互貿區封關運營。呼和浩特海關關長張彥説:“2024年,全區陸路口岸貨運量超1.2億噸,進出口總額超2000億元,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産品出口增長50%以上。”

勇蹚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

和林格爾新區的全球運營商最大單體智算中心——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載滿智算伺服器的一排排黑色機櫃指示燈不時閃爍。“該中心智算規模高達每秒670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填補了人工智慧廣泛應用於交通、醫療等領域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中國移動內蒙古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險峰説。

國家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後,內蒙古成為全國八個算力樞紐節點之一,擁有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這一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內蒙古自治區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局長吳蘇海介紹,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入內蒙古,當地充分發揮綠電優勢打造綠色算力産業,目前已投入運營的數據中心綠電使用比例超80%,有力提升了我國“東數西算”工程“含綠量”。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算力總規模達到9.4萬P,其中智算8.7萬P,居全國第1位。

圖為烏蘭察布市內華為雲數據中心。新華網發(段建寧攝)

近些年,內蒙古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發展,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綠色算力、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産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能源高比例消納利用,推動了綠色産業鏈供應鏈的接連涌現,為內蒙古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柴登嘎查,346萬塊藍色光伏板在漫漫沙海中涌動成4.5萬畝光伏“海洋”。光伏板下,紅棗、黃芪、黃芩等植物蔓發。“在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這樣的光伏基地不斷連點成線,正在構築起一道阻擊沙漠入侵黃河的‘光伏長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委書記王小平説。

把光伏發電、生態修復、增收致富三大功能相結合,內蒙古很多産業正在像光伏治沙一樣,實現著“多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內蒙古千方百計使資源、環境、生産、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協同共進。”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局長王肇晟説。

圖為國家首批首個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一期光伏項目在達拉特旗全容量並網發電。新華網發(楊耀中 攝)

在合金材料産能居全國第一的烏蘭察布市,鐵合金産業已換上“綠裝”。內蒙古吉鐵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在生産鐵合金系列産品的同時,也生産大規格超高功率石墨電極和甲醇。“公司每年利用生産鐵合金所産生的近6億立方米電爐尾氣代替天然氣,年産10萬噸大規格超高功率石墨電極以及17.5萬噸甲醇産品。實現碳捕集和碳中和的同時,也為企業開闢了發展新機。”公司董事長郭軍説。

內蒙古以政策體系構建和體制機制創新為牽引,節能降碳持續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煤炭行業全面推進智慧礦山、綠色礦山建設,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啟動全産業鏈減碳,新能源製造業通過建設零碳産業園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當前,內蒙古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尤其在傳統産業方面,工業綠色升級持續推進,綠色製造體系不斷完善,向著“高能效、高綠電、低排放”産業邁進。

圖為內蒙古霍林河迴圈經濟示範區內,風力發電機與光伏基地“同框”。新華網發(程暉 攝)

“十四五”前三年,內蒙古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速和15.7%的固投增速,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2024年,內蒙古單位GDP能耗下降3%,提前一年達到“十四五”規劃控制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向“新”向“綠”特徵鮮明。

經濟結構調整調出“新質效”,産業轉型升級轉出“加速度”。數據顯示,2024年內蒙古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由第21位升至第20位,進入了全國中游。“本土企業接連上市,也反映出當前內蒙古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內蒙古曾連續9年未有本土企業上市,2021年以來,已有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接連成功上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馬保國説。

“蒙古馬精神”是跑出來的,“三北”精神是拼出來的,亮麗內蒙古是幹出來的。2025年的這個春天,內蒙古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策劃:儲學軍、劉偉、車玉明

統籌:李志暉

執行:張雲龍、萬方

記者:劉偉、王靖、張晟

參與報道:李國棟、李倩

新華網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