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發現唐代西州都督府長史李重暉墓
這是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M16墓出土的李重暉墓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14日電(記者張瑜、賈釗)一名生在中原的唐代世家大族子弟,因“傾慕班超之志”,遠赴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守衛疆土,最終長眠于火焰山腳下。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2024年考古發現的唐代墓誌,記載了西州都督府長史李重暉的傳奇一生,也反映出“安史之亂”後,唐西州地方政府孤守西域的歷史細節。
“這是該墓群再次發現唐代高等級官員墓葬。”日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尚玉平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彙報會上介紹了這一新發現。巴達木東墓群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火焰山鎮,這裡分別於1984年、2022年發現過北庭都護府副都護高耀、程奐的墓葬。
尚玉平介紹,李重暉墓誌出土于巴達木東墓群M16墓後室,墓誌由志蓋和誌石組成,誌石豎排右起陰刻楷書19行580字,首題“唐故西州都督府長史朝散大夫太子中允隴西李公墓誌銘並序”。初步釋讀可知,墓主人李重暉去世前擔任西州都督府長史,生於唐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卒于唐德宗貞元五年(西元789年),享年83歲。
西元640年,唐在吐魯番盆地推行州縣制,設置西州,下轄五縣。一系列唐制的施行,使西州與唐內地各州一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統一性,成為唐經營西域的重要基地。長史是西州都督府的高級官員,地位僅次都督一職,主管戶籍管理、文書往來等民政事務,保障西州穩定和政令施行。
這是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M16墓(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李重暉官歷四任,墓誌中較為清晰地記載了他的任職履歷。從瓜州都督府戶曹參軍起步、歷任西州都督府交河縣令、西州都督府錄事參軍,最後一任是西州都督府長史,官職逐漸升遷,任職地點也一路向西。“從官職晉陞的連貫性看出,當時西州的行政秩序良好,社會相對平穩、各項事務能夠有序開展。”尚玉平介紹。
“李重暉出身關隴貴族,但墓誌記載,他‘傾慕班超之志’,不願借家族榮光謀求安逸,把建功邊疆作為自己的志向。”尚玉平説。李重暉祖父李檀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守亳、汝、魏三州刺史,贈尚書左仆射”,《新唐書》記載李檀封爵“敦煌公”。父親李謹為“正議大夫,行汾州長史”,堂兄李泌在唐德宗時更是官居宰相。
“安史之亂爆發後,西域兵力空虛,吐蕃趁勢而入,河、隴相繼失守,使得西域與唐朝廷失聯,李重暉仕途後期就處於這個特殊時期。”尚玉平介紹,通過分析墓誌,可以看出唐的年號制度、職官制度、喪葬制度在這一時期的西州仍舊施行延用,實證唐對西域的管轄治理。
尚玉平説,李重暉墓只發現一具人骨,另有玉墜、塔式罐、鐵券、石硯以及動物俑等27件隨葬器物,從墓誌“權窆”一詞可以看出,他的家人原本打算把他暫時安葬在火焰山腳下,等到能與中原取得聯繫時,再遷回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老家。但李重暉去世後不久,西州被吐蕃攻破,這一心願未能實現。
李重暉是唐代生在中原、建功西域的官員代表,其墓誌對研究唐邊疆地區治理體系有重要價值。
202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吐魯番學研究院合作,對巴達木東墓群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共發掘十六國時期的墓葬4座、唐代墓葬3座,出土金銀平脫鏡、銀平脫蚌殼、白瓷碗等各類文物241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