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鄉村振興在行動|江南古村煥新向未來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鄉村振興在行動|江南古村煥新向未來

2025-01-03 11:13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網合肥1月3日電(吳萬蓉)時值冬日,地處皖南的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梅溪塘村仍一派生機勃勃景象,連片翠綠的茶樹、古樸的徽派民宿,耳畔不時傳來悅耳的鳥鳴,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航拍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梅溪塘村貌。新華網發(龍銀海 攝)

近年來,梅溪塘以打造珩瑯山玫瑰谷項目為依託,從精準規劃、産業融合、文化賦能等方面入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守住鄉愁 激活“空心村”文化生態資源

梅溪塘依傍珩瑯山,背靠青弋江,因北宋文豪梅堯臣後代居所而得名。過去,這裡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隨著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的只有破敗的房屋和閒置的土地。

2016年,紅楊鎮成功招引北京京師中教集團在當地投資打造梅溪塘項目,把經營管理交給市場,用政策服務做好配套,通過實施精準規劃和整體改造,改變了村莊的面貌。 

經過改造後的梅溪塘村民居。新華網發(龍銀海 攝)

“我們從規劃設計、建築改造、文化提升等方面入手,在不改變村莊原有肌理的基礎上,逐步恢復和保護村莊的傳統風貌,讓來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種既熟悉又新穎的鄉土氣息。”蕪湖珩瑯山玫瑰谷項目負責人李航介紹。

項目團隊在改造過程中堅持“維持鄉野、鄉趣、原生態、繼承傳統文化”的原則,經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房屋、道路、水電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改造。

乾淨整潔的村容,青山綠水的村貌,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等公共設施,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生産生活條件。村中的20余棟舊危房經過修復改造,也“變身”為80余間徽派風格的民宿,一次性可滿足接待客戶100人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珩瑯山玫瑰谷項目自建設以來,始終堅持生態保護與建設並重的原則,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構建生態保護區,以保護和擴大當地野生動物資源。

如今,在梅溪塘不難發現松鼠、野雞、野兔、刺猬等野生動物的蹤跡,濕地和水塘中野生鳥類的身影隨處可見,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生態福祉,也為遊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機會。

“煥新”後的梅溪塘成為了宜居、宜遊、宜業的美麗鄉村,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風貌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從一個沉寂的小村落逐漸成為周邊許多城市居民的度假首選。自建成投入運營以來,全村旅遊綜合收入近2500萬元。

三産融合 以玫瑰産業為支點撬動經濟振興

梅溪塘的成功轉型離不開産業發展的推動。作為珩瑯山玫瑰谷項目的核心區域,這裡成片芬芳美麗的玫瑰,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睡前敷上一片面膜補水保濕,秋冬季節用來滋潤皮膚再適合不過了。”在梅溪塘小鎮接待中心,工作人員董學菁正嚮往來的遊客介紹玫瑰面膜的使用方法,玫瑰谷的系列玫瑰深加工産品頗受人們歡迎。

珩瑯山玫瑰谷風光。新華網發(龍銀海 攝)

以玫瑰種植、加工為基礎,珩瑯山玫瑰谷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運營模式,將玫瑰産業與當地農業、旅遊業深度融合,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我們不僅僅是在種玫瑰,更是在創造一個生態農業的産業鏈。”李航介紹,玫瑰谷通過發展以玫瑰為主題的休閒觀光、研學和康養等多元化業態,進一步促進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打造了一個集農業、旅遊、文化、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産業鏈。

農文旅融合讓鄉村的經濟活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通過民宿、農家樂等産業發展,我們不僅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還能經營自己的農産品和特産,很多村民也加入了其中,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蕪湖珩瑯山玫瑰谷民宿負責人錢進介紹,民宿吸納了二十余位村民就業,每人平均綜合年收入達6萬元。

在安徽省2023年長三角康養基地名單中,紅楊珩瑯山玫瑰谷•橋樂居康養基地已位列其中,2024年該基地再次入選長三角旅居養老地名單。“這顯示了我們紅楊珩瑯山玫瑰谷•橋樂居康養基地在全域旅遊、生態環境和康養服務等方面達到長三角地區較高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李航説。

“梅溪塘從昔日凋敝的‘空心村’,變身生機勃勃的‘民宿村’,這是紅楊鎮以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我們還將繼續高品質推進項目建設和産業轉型升級,讓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實現共同富裕。”紅楊鎮黨委副書記孫成斌表示。

文化賦能 讓古村落成為研學教育“活課堂”

漫步在冬日的梅溪塘,白墻黑瓦在藍天下顯得格外清新脫俗,徽派馬頭墻高高聳立,精美的木雕仿佛訴説著古老的故事。“風雪雙羊路,梅花溪上村。”梅堯臣的這句詩,已成為這個古老鄉村詩情畫意的真實寫照。如今,這份文化基因正在被進一步放大。 

遊客在梅溪塘採摘茶葉,感受茶文化魅力。新華網發(李航 攝)

近年來,梅溪塘在積極保護併發揚梅氏一脈文化傳承的同時,還與安徽大學合作共建徽學研學基地,與安徽藝術學院共建起非遺研究院,一批文學藝術界名家的大師工作室也紛紛落戶梅溪塘。

“我們不僅要保護這些傳統文化,更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梅溪塘的文化底蘊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和文化人才的加入,他們在這裡找到了創作靈感,也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李航説。

以徽派文化為基礎,著力打造以徽派研學、國學教育、江南農耕文化、鄉村文化等為一體的文化傳承體系,開展青少年研學,國學課堂等常設活動,讓當地文化發揚光大。這一文化賦能的過程,不僅讓梅溪塘變得更具吸引力,也讓鄉村振興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多元。

近日,距離梅溪塘僅8公里的蕪湖京師職業學校紅楊藝術校區正式通過驗收,獲得批准增設,“學校將把人才、項目引入到鄉村,將梅溪塘打造成産村人文融合,生産生活生態融合,宜居宜業宜遊的精品示範村,通過教育和文化産業的雙輪驅動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北京京師中教集團董事長呂向東表示,紅楊藝術校區的建設將為當地全域旅遊和文化藝術需求服務,為當地文旅産業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和智慧。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依託本地特色,全力破題民宿發展和研學産業,通過統一規劃、連片打造,做好農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大文章,將紅楊打造成為紅色的故土、美麗的家園、共富的榜樣,持續增強鄉村振興發展後勁。” 孫成斌説。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