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以繡花功夫織出超大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治理新畫卷
新華網廣州12月19日電(關錦恒 陳雪瑩)曾經的老舊廠房和閒置空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打卡點”;社區環境品質提升中廣泛挖掘應用非遺元素,讓文化隨處可見,走進百姓日常……近年來,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繡花功夫”持續推動社區容貌環境品質提升,構建出一套獨具嶺南特色的“社區繡花”新模式。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數據顯示,自2021年啟動“社區繡花”行動以來,廣州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過萬宗,直接惠及市民320萬人,為全國超大城市社區人居環境治理提供了“廣州範本”。
新舊對話 激發社區業態“創新力”
在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道三堂社區的西坊大院文化創意園,曾經的老舊廠房和閒置空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文藝氣息的“打卡點”。園區內有書畫室、咖啡館、圖書館等多種業態,不僅吸引了年輕人打卡,還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坊大院文化創意園整改前後對比圖,上為整改前,下為整改後(拼版照片)。新華網發(番禺區城管局供圖)
“這裡以前是破舊的廠房,現在是居民的‘慢生活’空間,也是年輕人的創業基地。”三堂社區黨委書記簡志銘説,改造後的園區不僅有了綠意盎然的公園和開放式的活動空間,還專門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和傳承的平臺。
廣彩技藝傳承人鐘忠的工作室成為園區的一處文化地標。在工作室的展臺上,手工製作的廣彩瓷獨具匠心。“每逢週末,不少年輕人來我們工作室學習廣彩非遺技藝。我們還製作了文創産品,比如小獅子之類的,過年的時候很受歡迎。”鐘忠表示。
在南沙區潭州社區,曾經的普益小學舊址被改建為居民活動中心,吸引了咖啡館等商業業態的入駐;在番禺區石樓社區,融入“石樓八景”的墻體彩繪和海洋主題的特色公園,不僅提升了社區的美感,也吸引了更多遊客和商戶;通過招商引資,白雲區三元里街道走馬崗社區“重獲青春”,引入咖啡店、瑜伽館、藝術培訓等業態……
從單純的外觀改造到業態提升,廣州的“社區繡花”行動已逐步探索出一條“自我造血”的新路徑,逐步形成了“社區經濟圈”,實現了從“財政投入為主”到“社會資本推動”的轉變。這樣的探索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還為社區帶來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繡花”行動的目標,是讓社區具備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業態升級,讓社區成為居民的幸福家園,同時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合力共建 打造文化與情感“紐帶”
走進廣州市白雲區金沙街道橫沙社區,曾經雜草叢生的空地,已煥然一新為文化廣場。不遠處,白眉拳傳承人劉智強在為孩子們教授傳統拳藝;粵謳傳承演唱指導老師馮衛華表演粵謳《天邊月》,吸引不少遊客沉醉其中。
“以前我們沒有固定的表演空間,社區更新後專門規劃了這個舞臺。”馮衛華説,粵謳如今有了新的觀眾群。
廣州市白雲區金沙街橫沙聯社兩委成員招慶樑表示,社區以古為新,深挖歷史底蘊,打造特色人文景觀,積極探索保護居民鄉愁記憶新經驗、新模式,努力為社區容貌品質賦予更高價值內涵。
白雲區金沙街橫沙社區親水碧道。新華網發(廣州城管局供圖)
社區“搭舞臺”,居民“秀才藝”,這樣的場景在廣州多個社區上演。
紫霞居位於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古村,簫笛製作技藝傳承人郭大強正在這裡教遊客製作簫笛。他説:“社區更新後,文化廣場成了非遺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這裡的綠化項目還是居民主動認領的,大家都在為社區貢獻力量。”
在海珠區琶洲街黃埔南社區,幾座裏門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建,成為當地居民的“文化記憶點”。社區主任紀德中表示,門樓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凝聚了居民的情感和記憶。通過社區更新,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更喚醒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
海珠區琶洲黃埔南社區。新華網發(廣州市城管局供圖)
近年來,廣州堅持以“文化”為紐帶,在社區更新中深挖歷史資源,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復建的歷史門樓、煥新的社區長廊等公共空間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也為社區注入了文化與情感的紐帶。
在黃埔怡港、蟹山等社區,居民主動申請為社區分擔車位劃線、日常巡查等工作,為社區管理貢獻一份力量;白雲走馬崗社區、南沙龍穴等社區居民捐出自家字畫、老物件和盆栽綠植等,共同營造社區文化氛圍……近年來,廣州累計籌集社會資金近3億元,共建共築社區美好家園。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負責人表示,廣州的“社區繡花”行動從“顏值”到“氣質”,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從“品質提升”到“業態升級”,構建了一套兼具嶺南特色和現代治理理念的社區人居環境治理新模式。廣州將進一步探索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融合路徑,為全國城市更新注入更多靈感,為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景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