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積石山震後一年:中國全力保障受災群眾生活

2024-12-19 14:23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安集鎮風林村村民白正錄(左二)與家人在新家中合影(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新華社蘭州12月19日電題:積石山震後一年:中國全力保障受災群眾生活

新華社記者

一年前,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損毀了白正錄的房子,打破了他和家人原本平靜的生活。在活動板房裏臨時安身近一年後,49歲的他和家人在政府的幫助下搬進了重建的房屋,日子又安穩了。

“房子共145平米,地段好,佈局設計合理。”白正錄介紹,樓房採用集中供暖,室內溫度24℃,在家穿單衣也不冷,入住前三個月取暖費全免。

白正錄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人。從安集鎮風林村大山深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搬至山下平坦開闊的樓房集中安置點,出行更方便了。

“兒子在縣城開裝載機,每天干完活就能回到家裏,一個月能掙六千元左右。”白正錄説。

記者了解到,白正錄所在的林坪村集中安置點還安置了其他十余個鄉鎮的千余戶受災群眾。

談起重建速度,白正錄豎起大拇指:“房子建得又快又好。”他深知,在地理位置偏遠且夏秋兩季多雨的積石山縣,重建並非易事。

積石山縣地處甘青交界,高寒偏遠,最高海拔超4000米,總人口僅28萬人。這裡曾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2020年正式告別貧困;202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甘肅積石山縣、青海海東市等兩省部分地區數十萬人不同程度受災,151人死亡。

今年3月,積石山縣統籌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其中住房重建的安置方式依據群眾自願及房屋受損情況,分為維修加固、原址重建、集中安置三種方式。

短短數月間,在中國各方力量支援下,經過1.7萬餘名工人8個多月的輪班作業、晝夜施工,臨夏州9.15萬戶維修加固、1.05萬戶原址重建住房建成入住,14個集中安置點1.04萬套住房全部達到入住條件,路、水、電、暖、網實現“五通五穩”。

  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村民陳玉蘭在新家的客廳裏打掃衛生(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走進大河家鎮大河村村民陳玉蘭家裏,記者看到,亮堂堂的客廳裏擺放著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陽臺上還有一把搖椅,陽光透過锃亮的窗戶玻璃灑落到客廳。

73歲的陳玉蘭説,黨和政府的幫助,讓她和家人在短時間內住進了這套四室兩廳兩衛的樓房。“震後沒挨過一天餓,沒受過一天凍,生活有保障。政府幫我們建好了樓房,提供了16.5萬元的補助和10萬元的貼息貸款,我們自籌了一部分錢,11月搬了進來,日子安穩了。”她笑著説,從農舍搬到樓房,生活品質提高了,她正努力適應著改變,比如學著使用沖水馬桶。

穩定居所建設的背後離不開各建設單位的統籌協調和緊密合作。今年1月以來,積石山縣降水天數達129天,其中9月降雨達25天,給施工單位帶來巨大挑戰。但眾多施工單位克服困難,加班加點作業,確保群眾在新居裏溫暖過冬,以“中國速度”換群眾溫暖安居。

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承建了積石山災後恢復重建項目11個,其中包括5個安置點1064戶住房的建設任務。夏秋連綿雨季,施工難度陡增,建設者們搭建臨時防雨棚,在雨中堅守。施工高峰期時,3600余名工人並肩作戰,將延誤的時間一一奪回。

  拼版照片:上圖為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劉集鄉高李村村民馬而立家地震後損毀的房屋(2023年12月19日攝);下圖為時隔近一年後,在政府扶持下馬而立建起的新房(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受地震影響,積石山縣以北的青海海東市部分村落遭遇砂涌災害。目前海東市3.65萬戶受災群眾的農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876戶避險搬遷戶也通過統規統建、統規自建、自主購房等方式完成搬遷。

居住安心,就學放心。積石山縣委書記馬曉璐表示,在重建藍圖中,城鄉居民住房、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項目被置於優先位置,率先動工。“全縣用70多天完成185所學校室內室外維修改造,5個月內完成了22所學校的新建重建,9月1日秋季學期所有學校如期開學。”

如今,災區群眾的生活步入正軌,生活充滿了希望。

白正錄説,家有了,心定了,他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家裏的100畝中藥材種植和70頭牛的養殖上來。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