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可以空中手術!中國特種飛機究竟“特”在哪?

2024-12-17 09: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本報記者 劉靜

閱讀提示

特種機“特”在裝備,“特”在功能、“特”在技術。半個多世紀來,從一無所有,到各種機型遍地開花;從填補空白,到國際領先;從運8警戒機到空警200預警機,再到升級換代的空警500預警機……一架架中國特種飛機飛向藍天。

運8系列飛機曾多次在西藏雪災救援、大興安嶺火災救援、“三江”抗洪救援的前沿空投空運,大顯身手;運9醫療救護機擁有比救護車和直升機更快的運輸速度,可以進行空中手術,打通了空中的“生命通道”……半個多世紀以來,從一無所有,到各種機型遍地開花;從填補空白,到國際領先;從運8警戒機到空警200預警機,再到升級換代的空警500預警機……一架架中國特種飛機飛向藍天。

特種飛機究竟“特”在哪?前不久,記者隨“國企開放日”中央媒體採訪團走進位於秦嶺腳下的航空工業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飛),深入了解中國特種飛機發展進階之路,共同見證這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長歷程。

從零起步,名片越擦越亮

山嶺縱橫、偏僻冷清、荒草叢生,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陜飛所在地,也是三線建設艱苦環境的真實寫照。1964年夏,在陜西漢中秦嶺南麓的貓兒山下,陜飛邁出了在發展中型運輸機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第一步。籌建伊始,陜飛就肩負著國家航空事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的神聖使命。

1975年12月29日,國産第一架中程中型運輸機被成功送上祖國藍天,創造了我國航空工業史上當年轉廠、當年安裝型架、當年試製飛機、當年首飛成功的奇跡。運8飛機02架機成功首飛,向世人宣告:中國沒有國産大型運輸機的歷史從此結束!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國家發展需求,運8警戒機研製成了陜飛承擔的第一個預警類特種機研製任務。短短兩年時間,陜飛人突破一道道難關,挑戰一個個極限。

1980年2月,運8飛機設計定型並投入生産。面對噴漆、熱表處理、生産準備等生産建設問題,陜飛開展“運8向何處去”大討論,及時作出“瞄準國際先進水準,實施追趕戰略,完善基本型,開發特種機,發展民用機,預研後繼機”的戰略決策,制定了“自力更生、亦研亦産、滾動發展、擴大成果”的發展戰術方針。

1990年12月17日下午2時,運8氣密型飛機升空,為後續運8系列飛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我國航空事業“新的騰飛”。從1975年運8飛機02架研製成功以來,陜飛生産交付的運8系列飛機,曾多次在珠海國際航展上競展英姿、多次在救援前沿空投空運,大顯身手……

歷經半個多世紀,如今的陜飛已形成運輸機、特種機兩大系列、多種機型的産品譜係,成為裝備我國多個軍兵種部隊的主力機種,滿足了國內市場,並成功出口海外。伴隨著預警機和多型特種飛機的相繼研製成功,陜飛“中國預警飛機搖籃”的名片越擦越亮。

升級換代,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記得第一次來到試飛廠停機坪上,看到那麼多款式不同的飛機,雖然許多都叫不上名字,但仍被深深震撼,後來我一直在想,這些特種機究竟‘特’在哪?”陜飛發言人吳建成回憶道。

特種機“特”在裝備,“特”在功能、“特”在技術。

最早的第一代預警機是讓飛機“馱著”雷達飛,裝備簡陋、功能有限、技術單一。第二代預警機技術升級,開始具備偵察和指揮功能。第三代預警機同時具備了預警、偵察、指揮、空中引導等綜合功能,發展成資訊化體系作戰中的核心樞紐。

2005年1月,空警200成功首飛,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預警機,被譽為陜飛“生命工程”,改動量高達80%以上,具有特種機里程碑的跨時代意義。

“陜飛研製的空警200、空警500預警機都屬於第三代預警機。”吳建成介紹説,空警200是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全天候、全疆域使用的預警機,空警200的成功首飛,結束了中國沒有自主研製預警機的歷史。

空警500則實現了“小平臺、大預警”的目標,俗稱“空中帥府”,具有“千里眼、順風耳”這個作用,預警能力大幅提升。標誌著中國預警機實現了升級換代,國産預警機研製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有力支撐了我國戰略預警體系建設,拓展提升了戰略預警能力。

“在研製空警200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大困難。但不論多大代價,我們一定要把預警機研製成功。”陜飛人對當初的堅定決心記憶猶新。而從運輸機到預警機,特種機發展逐步實現了升級換代,國産預警機研製技術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吳建成告訴記者,潛艇有“深海幽靈”“大洋黑洞”之稱,具有隱蔽能力強、機動性大的性能。70%的海域,為潛艇的隱藏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目前,反潛主要有三種手段,艦艇反潛、航空反潛和衛星反潛。

“航空反潛具有速度快、航程遠、機動靈活等特點,而且作戰區域覆蓋面廣,搜潛和反潛的效率高,也不易被潛艇攻擊。”他表示,陜飛研製的運八反潛巡邏機——“海雕”就是其中的一款,除了搜索偵察之外,還具備攻擊能力,如今已經成為我軍南海巡航的利器。“應該説,隨著反潛技術的日趨進步,潛艇在海洋深處將無處遁形”。

他在介紹運9醫療救護機時表示:“它可以進行空中手術,為我們的官兵生命提供保障,擁有比救護車、直升機更快的運送速度,打通了空中的‘生命通道’,號稱‘空中醫院’。”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閱兵式上,運8反潛巡邏機、運9飛機、空警200預警機、空警500預警機等14型18架機組成的4個空中梯隊,分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見證了陜飛特種機發展進階之路。

薪火相傳,接力改革創新

“有問題找趙平”,這是在陜飛部件廠常聽到的一句話。

全國勞模、陜飛部件廠鉚裝鉗工趙平,在空警200預警機研製的日日夜夜裏,始終奮戰在生産一線,和大家一起創造了20個月實現載機首飛的奇跡。

為攻克“機翼柱形窩加工”難關,趙平在距家13公里外的南區廠房連續奮戰一個多月,由他率領的攻關小分隊成員每天鏖戰16個小時,最終提前完成了十余項部件裝配任務。

7月的廠房酷熱難耐,站在六七米高的型架上就像站在蒸籠裏,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從鑽孔裏飛出來的鋼屑像一根根極細的鋼針,只要一接觸就像用針刺一樣地疼痛難忍,再粘貼在渾身是汗的手臂上更加難以忍受……趙平咬牙堅持,直到排除故障。

“當時空警200研製正處於關鍵階段,常常兩個月都不能回家,孩子和家裏的一切事務都交給了妻子操持,因為她太能幹,啥都幹,還被鄰居送了一個‘大力士’的外號。”而妻子每次打電話給趙平,他不是在飛機總裝現場就是在總裝架外現場。

“我是漢中人,從小就看著飛機從頭頂飛過,喜歡上了航空,從此就埋下了幹航空的種子。後來加入陜飛,接過前輩的大旗,這是三線精神的延續,也是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的體現。”“我們青年航空人對中國航空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鏗鏘的話語,正是陜飛青年趙斯彤、朱夢豆等新一代航空人的報國初心,更是航空精神的傳承賡續。

跨越半個世紀,當年三線建設的風聲雨聲、工地號子聲仍在心中激昂回蕩,激勵著一代代航空人在逆境中不畏艱險、一往無前。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