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口”普查、人工築巢 看甘肅護鳥人士花式“寵”鳥
近日,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的黑鸛同步調查
發現黑鸛675隻,是目前國內已知最大種群之一
黑鸛是世界瀕危鳥類,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張掖是黑鸛的重要繁殖地和關鍵棲息地
保護區管理局動植物管護科科長單國鋒
是黑鸛的“老朋友”
多年來,他和團隊開展黑鸛繁殖監測和巢址調查
3年時間,形成了33萬字的觀測日誌和1萬多張珍貴照片
單國鋒(左)和同事為一隻黑鸛戴上監測設備。新華社發(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從最初僅靠兩條腿、一個望遠鏡的翻山鑽林式監測
到現在的紅外相機、智慧化管理平臺、電子圍欄等多角度監測體系
設備不斷更新的同時
團隊的監測和保護手段也更加多元化
圖為在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的黑鸛。新華社發(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據監測,黑河濕地目前累計有82處黑鸛巢,其中繁殖巢有30余處
且數量每年都在增加
為了保障黑鸛繁育期間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單國鋒和團隊為黑鸛打造覓食地
模倣黑鸛的覓食生境
控制水位、營造植被、投放魚苗
上圖左為在尕海濕地嬉戲斑頭雁幼鳥,上圖右為在尕海濕地飛翔的棕頭鷗;下圖為航拍的尕海湖。新華社發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多年來,當地加強濕地修復和保護工作
尕海濕地經歷了由“瘦”到“肥”的綠色蛻變
每年到尕海的候鳥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為尕海濕地增添了不少活力
圖為斑頭雁通過人工鳥巢坐巢孵化後代。新華社發(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每年6月和11月,大批候鳥向尕海濕地遷徙
今年,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湖中心島布設了40個人工鳥巢
方便候鳥繁衍、覓食、棲息
據監測,人工鳥巢使用率達到99%
工作人員還在鳥巢附近布設了紅外相機
拍攝到大量候鳥活動和繁殖的照片、視頻
圖為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設的紅外相機記錄下的畫面。新華社發(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黑頸鶴是全球唯一能在高原生存的鶴類
尕海濕地是它們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今年,保護區首次成功環志兩隻黑頸鶴
實時掌握它們的棲息環境和遷徙路線
獲得了珍貴的監測數據
在尕海濕地,一隻黑頸鶴媽媽在精心呵護小寶寶。新華社發(張勇攝)
降溫、冰雪、河流枯水期……
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候鳥正常的覓食行為
為了保障候鳥在遷徙過程中獲得充足的能量補給
科學投喂必不可少
在蘭州市三江口、張掖市黑河等多個濕地
工作人員都會根據候鳥種類、數量、氣候等監測情況
播撒玉米粒、小麥等
適時、適量、適地開展投食
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達川鎮三江口,工作人員為越冬大天鵝投食。新華社發(蘭州市西固區委宣傳部供圖)
多種力量參與候鳥保護
多渠道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
不僅豐富了候鳥的保護“秘籍”
也揭開了候鳥遷徙背後的生命密碼
記者:文靜、張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