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健全基層大應急框架維護“兩個安全”

2024-12-12 09:4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歲末年初,是火災事故易發多發期,全國各地也緊鑼密鼓地開展基層隱患排查整治,防範化解各類風險。與救災、善後的傳統認知不同,嚴格來説基層應急管理除了要應對自然災害、排查事故隱患,還要負責包括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生態環境事件、資訊發佈與輿論引導等多方面工作,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加強黨對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理順應急管理體制、建立應急指揮機制,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與專業優勢,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這不僅是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安全的客觀需要,更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基層應急管理與公共安全一頭連著社會,一頭連著國家,是社會治理與國家安全之間的橋接。社會治理與應急能力提升,生産、生活中的各類風險、矛盾、糾紛就更容易得到及時有效的防範與化解,從而避免公共安全事件所造成的公共風險升級。例如,防範個人極端暴力事件風險時,就需要從源頭上前溯至社會治理之中。同時,還有必要防治境外敵對勢力尋機炒作造勢,危害國家安全。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國家安全、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統籌放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視角下考量,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一線作為公共安全的主戰場,一方面要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實現城鄉安全監管執法和綜合治理網格化、一體化。另一方面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社會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支援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在基層,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就是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通過建立健全大應急體制機制提升維護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的能力,讓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基層落地生根。

綜合性是“大應急”的一大特點。在應對主體上,政府、企業、社會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整合形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共治網路;在應對行動上,“大應急”要覆蓋風險預防、應急準備、響應處置、恢復重建的全流程,其中風險預防與恢復重建兩個階段要與常態化社會治理相重合;在應對對象上,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傳統突發事件外,資源供給、生態危機乃至突發輿情等類事件的危害性正越發凸顯,針對這些事件做好應對也是“大應急”的一大任務。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健全基層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的基本遵循。通過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將得到整合,破解組織動員的難題。同時,可以通過“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夯實責任、織牢基層應急管理網路。此外,基層黨組織還能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應急時就地入列,引領、組織群眾參與風險治理和應急處突。

《意見》還提出,要“堅持資源統籌、縣鄉一體、上下聯動、條塊結合”。所謂資源統籌,就是要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綜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縣鄉一體,指以縣級黨委和政府作為基層應急一線指揮部,通過鄉鎮實施鄉財縣統一的政策;上下聯動,就是要做到上下貫通、一體應對;條塊結合,則是要實現“上邊千條線,下邊一個面”,打破條塊分割,實現資源在基層的橫縱整合。

具體而言,在橫向上,縣級黨委和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整合安全生産監管、消防、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有關職責,統一歸口應急管理部門,按照行業、系統分工管理。此外,發揮應急管理部門優勢,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推動形成隱患排查、風險識別、監測預警、及時處置閉環管理,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目前在鄉鎮改革中,許多地方將應急管理職責放在平安建設、平安法治或安全發展部門內部,這為橫向整合奠定了基礎。

在縱向上,要完善縣(市、區、旗)、鄉鎮(街道)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統一組織、指揮、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這需要明確各級單位分工與職責,健全調度指揮、會商研判等協作機制,確保上下貫通、一體應對。在處理如謠言等應急事件突發後的常見問題時,應通過高效的應對機制做到權威資訊實時發佈、平臺傳播嚴肅管理、謠言散佈定點捕捉,以“大應急”實現全方位的應急布控,切實保障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