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關稅”落地,助力中非農業合作共贏
日前,我國給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産品零關稅待遇已正式生效,其中包括33個非洲國家。這既可以使優質的非洲農産品更便捷地從非洲田間擺上中國餐桌,也可以進一步帶動非洲産業發展,促進當地減貧進程。但需指出的是,該政策並非單邊的惠非援非政策,而是中非雙方互惠、互利的共贏之舉。
對不少非洲國家而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農業轉型升級則是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過去幾十年來,多項實證研究表明,農業部門的經濟增長是提高窮人收入的主要貢獻因素,在減少貧困方面的效果是其他任何部門增長的兩倍以上。非洲大陸,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依然是以農業為主體。多數國家的農業GDP佔總GDP的30%以上,從事農業的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0%以上,且多數人口居住在鄉村,農業就是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的命脈。而非洲的貧窮又與其農業的低效生産、附加值有限等痼疾密切相關。
擴大自非進口農産品只是中非農業諸多合作的冰山一角。近年來,中非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框架下不斷深化農業科技合作,中國已在非洲建成了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推廣了玉米密植等3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帶動相關地區農作物平均增産30%至60%,顯著提升了非洲國家農業發展水準,惠及100多萬非洲小農戶。“中國在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常駐代表拉赫曼塔拉·奧斯曼説,中國的技術優勢和政策專長為非洲國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經驗,在助力非洲農業生産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此外,中非農業合作並不僅局限于生産與進口環節,還包括了大量中非雙方在農業、服務業等環節的全過程、全流程合作。目前已有大批中國企業借此實現了“走出去”,尋到了發展新“藍海”。中國勞動密集的精耕細作技術,為非洲突破資本限制和技術瓶頸提供了借鑒。與此同時,中國曾經廣泛應用的手動、半手動農業機械用具也在非洲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筆者認識一位衣索比亞副部長,儘管他並不分管農業工作,但他依然特地在手機上展示了一段中國微型拖拉機作業的視頻,興奮地表示這就是衣索比亞所需要的,希望筆者幫忙查詢該機器型號並聯繫將其進口。非洲農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廣闊需求,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考慮發力的方向。
中非農業合作還處於轉型升級階段,雙方擁有互惠、互利的寬廣合作空間。諸多非洲出口的農産品,多年來主要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導致其附加值和利潤都相當有限。例如,迦納是全球第二大可可出口國,但全球知名的巧克力品牌卻大都來自比利時、瑞士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國已經通過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在非洲國家啟動“一國一品:特色農産品綠色發展全球行動”等合作項目,由此有望通過雙邊乃至多邊合作,將“非洲産品”打造為帶有更高附加值的“非洲商品”。相應地,項目所産生的對於會展、廣告服務、食品加工等領域的需求也將為中國在非企業提供進一步的合作與業務提升的機遇。
近幾年來中非農業合作的蓬勃發展,已經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減貧效應。中非之間以科技創新與技術合作為驅動的互惠、互利與互補的雙贏乃至多贏農業合作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履行大國責任,助力全球減貧事業,縮小全球發展赤字的生動實踐與成功案例。如今,中非農業合作的巨大潛力和紅利還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隨著未來雙方合作不斷深化,農業轉型升級有望成為造福非洲各國的新亮點和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地區合作室主任、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