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十年書寫民生工程

2024-12-10 11: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4年10月,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受訪者供圖

11月15日,天津水務集團曹莊泵站管理所工作人員現場開展水環境整治等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魏婉/攝

2024年10月,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庫千島生態畫廊。陶德斌/攝

11月15日,天津水務集團曹莊泵站管理所工作人員正在現場開展水環境整治等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魏婉/攝

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10年來,一路向北,它讓“水往高處流”成為令人驚嘆的事實,為山東省構建起“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骨幹水網體系。在北京城區內,每10杯水裏約有8杯來自“南水”,而天津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

——————————

一滴南來之水,需要穿過高山、通過隧道,穿越近千條大小河流,歷經千余座工程建築的重重考驗,才能北上,潤澤沿線45座大中城市,為超過1.85億人帶來甘甜。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10年來,它已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迴圈的生命線。

在河北省泊頭市,越來越多人告別氟斑牙,南水北調工程讓這裡飲用水的含氟量顯著降低。作為跨流域跨區域配置水資源的骨幹工程,南水北調分東、中、西3條線路,連通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構成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

“目前中線後續引江補漢工程進展順利,東線後續工程、西線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緊推進。”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未來,南水北調這個單論證就歷經50年的超級工程,將持續深化其綜合效益,書寫新的壯麗篇章。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探尋“南水”北上的壯闊足跡,走過了江蘇、山東、河北、天津等省市。工程受水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切見證著國家水網這幅世紀宏圖正逐步從藍圖構想變為觸手可及的生動現實。

織密智慧水網 保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水往高處流”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以下簡稱“東線”)中成為令人驚嘆的事實。

在江蘇省揚州市境內,江都水利樞紐入口處一座鐫刻著“源頭”字樣的石碑,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留影。樞紐區內碧波盪漾,站閘相連,綠樹成蔭,景色宜人,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無愧於其“江淮明珠”的美譽。

它不僅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還是東線的起點。長江水自此出發,13級泵站牽引其翻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逆流北上,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北至魯北,東抵膠東半島。

千里奔流,“南水”展現的是智慧與實力。江都水利樞紐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數據顯示,自東線輸水開始,水質均達到和優於Ⅲ類地表水標準。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攻克了低揚程大流量泵站、超大型渡槽、新老混凝土結合、膨脹土施工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關,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在歷年更新改造中,江都水利樞紐大力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提高工程設備科技含量和運作管理水準,不僅實現了遠端監控、視頻監控、優化調度等功能,還推動了實體泵站與數字孿生泵站運作管理的深度融合。

“最早時調水,一個班組要55個人同時在崗,現在技術條件好了,4個人一班。”江都水利樞紐變電所原所長陳威提到,現在規模最大的第四抽水站,抽水能力可以達到一站、二站、三站的總和。

同樣位於揚州市的寶應泵站工程,近年也在積極打造“數實融合第一站”。作為東線首個開工完工、發揮工程效益的泵站,它以“大型水泵液壓調節關鍵技術”為基礎,依託自動化系統和工程感知,不僅能做到水量調節高效精準,還實現了新型調節結構國産化。

親歷了寶應站從初次開機排澇到如今遠端集控、少人值守的變化後,在該站工作了近20年的陳婭感嘆,隨著水利工程逐步向科學化、自動化、智慧化管理轉型,從業人員的崗位職責和能力素質也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我們的值班人員配置已經從每班12人精簡到6人。”陳婭説,現場工作人員的角色正在發生轉變,如今的她已成為站裏的“多面手”,工作重點日益集中在緊急維護、維修及搶修等關鍵任務上。

南水北調寶應泵站站長劉釗指出,站裏值守人數雖然少了,但設備維護保養成效卻顯著提升,全站調水綜合成本也大幅下降,與江都水利樞紐共同發揮著第一梯級的調水作用,保障著省內外的用水需求。

織密綠色水網 開拓沿線繁榮新路徑

南水奔涌,一路向北。東線為山東省構建起“T”字型輸水大動脈和骨幹水網體系,規劃每年可為該省增加13.53億立方米的凈供水能力。濟南聚源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焦方龍提到,“泉城”濟南就因東線補水而煥發青春,泉水四季噴涌、百泉成湖。

在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以前,位於濟南市的玉符河,乾旱時期常出現斷流情況。附近寨而頭村的村民陳曉莉回憶,當時河水渾濁,周邊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兩岸交通也十分不便,附近只有一座小橋能通行,村民去對岸種地都得繞很遠的路。”

焦方龍介紹,隨著2014年南水北調賈莊線工程順利完工,將長江水千里迢迢引入玉符河,並通過玉符河滲漏帶補充了泉域地下水,提高了濟南市區地下水位,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泉水水位的穩定上漲,加上同步開展的生態修復、綠化建設等系列工程,玉符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玉符河現在被網友稱為‘濟南小桂林’,尤其是春夏季節,許多市民來河邊避暑納涼、親水露營,已然成了濟南市民的‘後花園’。”焦方龍提到,以前附近沒什麼鳥類,而現在水生植物生長茂盛,河中小島也成了鳥兒的棲息地,常能看到白鷺齊飛的景象。

記者在河兩岸看到,附近不少村民有的擺攤賣飲品,有的辦起了“農家樂”“露營地”,但無一例外,經歷過“臭水溝”時期的他們都很珍惜現在清澈見底、美如“玉帶”的玉符河。“現在附近村民都自發組織清理河道,幫忙處理垃圾。”陳曉莉透露,有村民改建了自家閒置的房屋並設置了停車場,生意很不錯。

據評估,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期間,超1000家單位參建,高峰期每天近10萬名建設者現場作業,加之相關行業帶動,每年新增數10萬個就業崗位。陳曉莉就是受益者之一,她于2016年成為濟南聚源水務有限公司的生産運作管理員,往返村子也方便。

東線是關係著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確保水質是關鍵。東湖水庫管理處主任裴亮提到,作為濟南東部重要的飲用水來源,該水庫通過“放魚養水”顯著提升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有效控制了藻類過度生長和水質惡化,增添了水域生態的活力。

通過河道整治,東線還讓千年古運河重煥生機。京杭大運河濟寧段主航道由4級標準提高到3級標準,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進一步暢通南北經濟迴圈。如今,一條2000噸的集裝箱船從濟寧市梁山港出發可以直抵浙江杭州。

調水、治污舉措並行,倒逼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在山東調水沿線,高污染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環保的新技術,紙産量不降反增,達到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充分展現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織密安全水網 讓這片土地“氟”去福來

在“南水”到來前的那些年,大大小小的牙齒美容診所,遍佈泊頭市的大街小巷,成為那段苦澀歲月的特殊印記。

泊頭市地處河北省滄州市南部,屬海河流域的黑龍港地區,歷史上淺層水苦鹹、深層水含氟高,屬高氟區和地下水嚴重超採區。“長時間飲用高氟水,居民易患氟斑牙和骨質疏鬆病,牙齒會變黃甚至變黑,嚴重時會牙齒畸形、關節僵硬、骨骼變形,甚至出現癱瘓等症狀。”泊頭市惠泊農村供水公司經理賈清堯説。

根據我國飲用水標準,每升水含氟量應不超過1.0毫克,而泊頭市地下水遠高於國家標準。雖然採取了降氟設備等措施進行水質改善,但因成本高等原因,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以前的水特別難吃,味道發苦、發澀。”泊頭市洼裏王鎮前八尺高村黨支部書記馮如祥無奈地説,就連這樣的水不“搶”都喝不到。為了能舀到一桶稍顯清澈的水,村民們天不亮就得趕去土井,稍有耽擱,井水就沒了。“村裏不少孩子因為喝不上好水,被迫送往外地生活。”

資料顯示,從1965年南運河斷流到1997年水廠正式供水的30年間,包括泊頭人在內的滄州市居民長期飲用高氟地下水,該時期出生的孩子患有氟斑牙,這一時期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病。

直到2017年,泊頭市依託滄州市南水北調中線(以下簡稱“中線”)配套工程,組織實施了“江水村村通工程”和以東辛閣地表水廠、大樹閆地表水廠、市區地表水廠為主的生活水源江水置換項目,切換地下水源為地上水源,這一困境才得到根本性改變。

截至今年9月30日,泊頭市累計引調江水1.02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67.6萬人。如今,全市居民都飲用上了安全的長江水,且實現了24小時供水,水質、水量、供水保障率、用水方便程度4項均達標。

賈清堯説,目前泊頭市飲用水每升氟含量為0.55毫克,遠低於國家飲用水標準。馮如祥表示,新一代的小朋友沒有了氟斑牙的困擾,骨質疏鬆患者也在逐漸減少。

從“有水吃”到“吃好水”,東線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據統計,通水後,京津冀受水區水質都有明顯改善。比如,天津部分高氟水地區的群眾喝上了“南水”,而北京自來水硬度也由過去的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毫克。

織密生命水網 讓生活更加美好

京津地區是中線的終點所在地。10年來,“南水”已由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成為多個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在北京城區內,每10杯水裏約有8杯來自“南水”,而天津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

最新數據顯示,中線已累計向北京輸送超過106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相當於731個西湖的總蓄水量,有效緩解了其水資源緊缺形勢,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600萬。

“南水”進京後,代替了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得北京地下水位自2015年起連續回升。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累計回升13.68米、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根據北京市2021年汛期泉水摸排基本情況,全市共有80眼泉水錶現出復涌跡象。

北京市的母親河永定河已連續4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初步實現“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目標,成為河湖生態復蘇的典型。“永定河斷流期間,河道裏只剩卵石和泥,只幾年時間,生態補水後的水量,就恢復了40年前的樣子!”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小年曾這樣感嘆。

北京也因此迎來“生態蝶變”,河湖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有了極大的豐富與改善。近乎絕跡的野生紅鰭鳈,首次出現在團城湖調節池;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頻現亦莊調節池、懷柔水庫;消失70年的瀕危物種栗斑腹鹀,現身密雲水庫。

在“南水”助力下,天津市海河等重點河道水環境面貌也得到顯著改善。2014年12月,中線天津幹線和天津市內配套工程實現同步通水,成為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天津的又一條城市供水“生命線”。

“我們普遍感覺引江水水質清澈、口感甘甜。”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公司天津管理處副處長原亮説,截至今年9月9日,中線工程已累計向天津市供水超100億立方米。從水源水質檢測數據上看,長江水水質基本保持在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Ⅱ類以上。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為了最大程度發揮引江水效益,天津不少供水企業開始提升改造。比如楊柳青水廠原為設計規模5萬噸/日的加壓泵站,隨著區域供水服務人口數量逐年增加,水廠難以滿足轄區居民和企業用水需求。2021年,該水廠改擴建工程啟動,2023年11月,水廠正式通水,産水規模10萬噸/日。

天津作為資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長期以來,城市供水單一性、脆弱性矛盾突出,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瓶頸。坐落于西青區楊柳青工業園的天津鑫寶龍電梯集團有限公司,自投産以來,受水量、水壓不足之困,未能釋放出最大産能。該公司行政部部長周培表示,楊柳青水廠擴建增産後,企業的生産用水以及員工生活用水都得到了顯著改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