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AI入局網路文化,需更多“善治”的智慧

2024-12-10 09:18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段時間,網際網路上涌現出一批經典影視劇作品被人工智慧(AI)“魔改”的短視頻。所謂“魔改”,最初是指對模型的改造,現指對一個既有的作品或事物進行大幅度修改的行為。這些AI“魔改”短視頻大多以經典影視劇為藍本,通過融入毫不相干的元素或情節,製造出意料之外、極具反差感的視覺效果。在AI“魔改”下,《西遊記》中的唐僧喝起了紅酒,《甄嬛傳》中的華妃騎上了摩托,《還珠格格》中的紫薇喂皇后吃帶殼的榴槤……隨著“魔改”的“腦洞”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誇張,這類視頻獲得了巨大的流量,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質疑。

事實上,關於“魔改”或“鬼畜混剪”視頻的討論早已有之。相比于“改編”,“魔改”一般前後情節差異更大、解構程度更高、內容更抽象。但作為一種網路亞文化,此前“魔改”視頻的製作與傳播範圍都相對有限,因此對“魔改”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並未受到特別關注。

如今,AI技術顯著降低了“魔改”視頻的製作門檻與成本。最初,人們發現AI對創作者要求的誤解産出了許多風格怪異、情節離奇的“意識流”作品。彼時,這份“粗糙”反而為人們提供了超脫于現實主義框架的敘事可能。這種人機協作中的“混雜性”“不確定性”與“超真實性”,也一度成為智慧時代大眾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徵。

此次事件中,“魔改”收穫的流量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情緒。多數AI“魔改”內容傾向於以超脫常理的方式來解決原作中的某種矛盾與困境,這與“發瘋文學”類似,即試圖借由思維混亂但卻具有衝擊力的內容表達來完成情緒的宣泄。從長期來看,要理解智慧時代的大眾文化生産,也要關注到網路文化所蘊含的社會情緒“模因”。

但是,情緒和網路文化絕非突破規則的藉口。當前,AI“魔改”的影視劇內容不僅被用於自娛自樂,而且廣泛地流通于網際網路公共領域中。一方面,在未經同意的前提下,將AI“魔改”後的影視劇片段用於盈利目的,對原作智慧財産權和演員的肖像權構成侵犯。傳播越廣,對受害主體的侵權越大。另一方面,毫無邊界的改編極有可能違背原劇創作者的初衷,消解了經典作品中所傳達的深意。特別當涉及嚴肅史實和人物時,被“魔改”後的作品極有可能對觀眾造成誤導,甚至傳遞不良的價值觀,且這一影響隨著AI“魔改”技術與水準的提高,其社會危害性也會隨之放大。

技術本身並無絕對的價值偏向,其社會影響取決於人這一主體如何認識它與使用它。因此,在AI技術入局網際網路文化創作的早期階段需要有更多“善治”的智慧。

一方面,要幫助平臺與公眾建立起AI技術的“邊界意識”。廣電總局網路視聽司12月7日發佈了《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並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慧內容審核要求,對各自平臺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産品嚴格準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做出顯著提示。這一管理規定的出臺為創作者與平臺運營管理者敲響了警鐘,明確了平臺在內容把關上的首要責任,也為社會公眾廓清了AI技術的使用邊界。

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網路創作熱情,引導AI網路文化生産“向善”發展。例如通過AI讓文物“動起來”,與今人實現跨時空對話等。通過放大這些AI善用的案例,樹立優質AI原創內容的標桿,同時扼住AI“魔改”短視頻等劣質內容的傳播途徑,以積極、優質的AI文化作品形成價值觀示範效應。(作者是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學者)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