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灣區 勇立時代潮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紀實
開欄的話: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全新定位:“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使命在肩,重任在身。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力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即日起,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行進式報道,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全景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氣象、新進展、新成就。
仲冬時節,北國風雪已至,珠江口畔依然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高鐵14分鐘跨越深港,橫琴口岸最快20秒通關,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5年多來,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南海之濱拔節生長。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滔滔珠江回蕩著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弄潮兒向濤頭立,高舉旗幟向未來。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正在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打造“雙迴圈”戰略支點
面朝南海,風暖花開。
12月初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宜人時節。
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對內開放和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強有力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正成為各界共識。
——聚焦重大平臺,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發展新空間,堅定不移推動更高水準開放。
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匯豐、瑞銀等420家金融機構,並成為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第一站”。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黃曉鵬説,前海高度重視與港澳規則銜接,打造新時代“制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
在南沙,期貨、航運和數據三大交易所已落戶,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啟動運營。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説,南沙錨定“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重大戰略性平臺目標,在新興産業、對外開放等方面加快開展首創性改革探索。
旅客從橫琴口岸過關(2024年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在橫琴,往來琴澳人員在橫琴口岸最快20秒就可完成通關,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已開立賬戶170多個。廣東省政府橫琴辦主任聶新平説,橫琴將全力實現琴澳一體化發展,推動資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動。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2023年8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在河套,科研人員可通過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自駕或者乘坐跨境巴士便利往來深港,深圳數據交易所跨境數據交易規模全國領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説,我們將用好河套“一區兩園”的優勢,奮力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
——擴大對內開放,多圈層、多層級、多形式地擴展對內經濟聯繫,融入國家統一大市場建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聯動的瓊州海峽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加強與長三角在産品研發和成品製造關鍵環節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擴大對內開放穩步向前。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粵港澳大灣區直面衝擊。在鞏固提升對外經濟聯繫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擴大對內開放。
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説,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探索各類新機制,加強與其他國家重大戰略協同聯動,著力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縱深。
——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向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廣東考察時提出:“要在更高水準上擴大開放,高標準建設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要繼續推進改革,抓好改革舉措的協同配套、同向共進。”
今年11月29日,《海關支援廣州南沙創新發展新一輪措施》發佈。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改革再添新舉措。
通過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快改革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粵港澳規則銜接、制度對接走向縱深,協同發展水準顯著提升。
爭創高品質發展示範地
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經濟發展品質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區之一。
——向融而進,車暢人興財旺。
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正向著更深層次的融通前進,呈現出車暢、人興、財旺的新氣象。
車輛行駛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流量巨大的跨江通道群。深中通道通車118天,車流量突破1000萬車次;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經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數量目前已達6000多萬人次;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跨江通道流量保持高位。
港通天下的世界級港口群。區域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灣區之首,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廣州港、深圳港的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120多個國家(地區)和300多個港口。
這是香港國際機場停機坪(2024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發(龍鏡伊攝)
密集發達的世界級機場群。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7座運輸機場。隨著香港機場三跑道啟用、白雲機場三期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預計到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達4.2億人次。
這是港珠澳大橋橋頭(2024年2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相國攝)
先進高效的軌道交通網。2018年以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已成型。
——向新而行,産業科技互促雙強。
大科學裝置集群日漸成型、實驗室體系不斷豐富……粵港澳大灣區不斷走向全球創新高地。
實驗室體系奠定新基礎。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説,粵港澳大灣區的2家國家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等實驗室平臺,組成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為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工作人員在廣東肇慶小鵬汽車智慧網聯科技産業園內的總裝生産線上工作(2023年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科技走廊引領協作新風尚。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帶動和示範效應逐漸顯現,“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五年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列。
在深圳福田口岸,搭載著餐食的無人機準備降落在無人機空投櫃上(2024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産業聚勢騰飛激活新動能。在新技術牽引下,粵港澳大灣區一批批科技企業噴涌而出,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等新興産業聚勢騰飛,産業科技互促雙強呈現出新氣象。
——向強而立,風雨兼程拔節生長。
在世界經濟的波折裏,粵港澳三地向上突圍。
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增長放緩,大灣區經濟總量持續壯大,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14萬億元。越來越多的企業紮根廣東,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達到2.26萬億元。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重塑、逆全球化抬頭,大灣區在風雨中強壯筋骨。通過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粵港澳大灣區一批企業嶄露頭角。曾因遭受極端打壓而陷入低谷的華為手機再次崛起,今年上半年,在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名列第一。
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便捷高效地跨境流動,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
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
共擔重任,共用榮光。
回首過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佈5週年以來,碩果纍纍。
向著未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粵港澳三地正齊心協力向共建共用世界最好的灣區的目標努力。
——綠美灣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灣區樣本”。
城市更綠。在深圳最繁華的福田區,紅樹林像草原一樣鋪開,碧水綠葉上白鷺群翔。人與自然在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如此和諧地共生。
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成立。這是完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産業更綠。依託七大迴圈經濟産業園,廣州生活垃圾焚燒設計處理能力達3.3萬噸/天,成為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保森説,廣州大力培育節能環保與生態産業鏈,産業規模超3000億元。
動能更綠。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黨委副書記馬景倫説,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每兩度電中就有一度是“零碳電”,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為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9市均躋身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榜前20位。
——人文灣區,中國故事從這裡走向世界。
這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節目《聲音河流》(2024年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音樂劇《東莞東》巡演在全國引發巨大共鳴,舞劇《咏春》在全球41座城市演出208場贏得廣泛讚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此起彼伏;深圳文博會等文化展覽輪番登場……
物質供給充足、生活充滿詩意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走來。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灣區建設不斷走深,務實、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特質深入人心,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精神內核烙印深深。
廣東省文旅廳廳長李斌説,通過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等,全省正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意的發展,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打造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
——共用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港人北上”蔚然成風。2024年上半年,香港市民“北上”深圳數量達4466萬人次。以全香港750萬人計算,平均每人約6次,相當於每人每月一次。
生活生産在琴澳。截至2024年9月,琴澳合作區澳企總數已達6461家,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539人,同比增長19.1%。
“北上南下”出現新現象。在香港,繼“港人北上”之後,“北店南下”也成了風氣。眾多內地消費品牌正在加速入駐香港,成為內地與香港融合的新範式。
一名香港青年感嘆:“廣深港高鐵14分鐘就可跨越深港,通過橫琴口岸最快20分鐘往來琴澳,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粵港澳三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已呼之欲出。
遊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遊覽(2024年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三江匯流,八口入海。山海相匯、磅薄浩蕩的珠江口,在千百年裏見證著歷史的滄海桑田、時代的風雲際會。曾經,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沉浮;如今,它正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圖盛景。
文字記者:陳凱星、周強、吳濤、牛琪、劉剛、王浩明、孫飛、丁樂、周穎、趙瑞希、褚萌萌
視頻記者:王竹艾、李嘉樂、霍思穎
海報設計:趙丹陽
統籌:劉羊旸、杜宇、肖恩楠、郜新鑫、馮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