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雙受限的手,重啟人生——“兩指”琴師李國標的追夢故事
命運有時像一道緊鎖的大門,將人們關進不確定的牢籠,而有些人,註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撬開它。
在深圳龍崗,有這樣一位特殊的藝術家,名叫李國標,人稱“兩指”琴師。因突遭病故,他的手不能如常人般靈活,可他卻一次又一次不屈于病痛,衝擊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桎梏。
從景泰藍藝術到揚琴演奏,再到體育競技,他用一雙受限的手,重新定義何謂人生之可能。
從康復途到畫匠路
200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打破了李國標原本平靜的生活。他因腦出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為了治病,家裏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了數萬元債務。
病床上,李國標內心充滿掙扎與不安,但他心中始終有個念頭:家裏還有四位老人要贍養,兩個孩子還在上學,自己是頂梁柱,絕不能倒下。
在醫生指導下,他在病床上堅持鍛鍊,漸漸可以下床走路。出院後,因家中沒有專門器材,家人便將一輛舊自行車固定住,讓他每天騎車鍛鍊四小時。龍崗區殘聯也向李國標伸出援手,職康中心為他量身定制了康復訓練計劃。
幾年後,李國標終於能下床行走,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久違的笑容也回到臉上。他暗下決心,要找個事兒做,重新活一把,把丟掉的生活奪回來!
2013年,職康中心在深圳率先舉辦了“景泰藍琺瑯畫職業技能培訓班”,旨在通過藝術為殘障人士帶來就業機會。面對頗為複雜的工藝流程,身體的局限一度讓李國標心生遲疑,但在工作人員鼓勵下,他決定一試。
每天,他都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個,努力克服手部不便,勤學苦練。兩年裏,李國標掌握了景泰藍琺瑯畫的全部16道工序,尤其是在點藍、過膜等關鍵工藝上,技藝日臻精湛。
2016年,李國標帶領殘障人士團隊在龍崗成立了“特美工坊”,不僅幫助更多人實現就業,還將他們的作品帶到國外交流展示。工坊成立以來,展售作品300余幅,義賣收入30多萬元,每月帶動每人平均增收數千元。
他的事跡也鼓舞了身邊許多殘障人士,大家紛紛加入,用一雙雙勤勞的手,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琺瑯畫,也描繪著充滿希望的生活,李國標也因此獲評“感動龍崗人物”。
從“兩指”琴到運動場
在琺瑯畫創作中,李國標打開了人生的新篇章,但他不滿足於此。
2014年,職康中心為殘障人士組織了“夢飛龍城”民樂團。在看到揚琴演奏時,李國標心中激蕩起漣漪。“揚琴的聲音太美了,能讓我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他回憶道,儘管雙手功能有限,但他願意再次嘗試。
揚琴的演奏需要雙手協同,對李國標來説難度巨大,尤其是當左手完全無法發揮作用時,身體的限制,橫亙于他對揚琴的熱忱面前。幾經嘗試,他將兩根琴竹綁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上,以相對簡單的動作進行演奏。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手指很痛,經常腫,但這是我必須跨越的障礙。”經過持久的練習,李國標現已能夠熟練地彈奏《梁祝》《喜洋洋》等幾十首經典曲目。
“每一次演奏,都是我向身體極限發出的挑戰,更是我對精神韌性的磨礪。”他告訴記者。
如今,李國標也成為“夢飛龍城”民樂團的一員。當揚琴之音悠揚,音樂表達著他內心最深處的情感,仿佛也在告訴聆聽者們,他正用一雙受限的手找回另外一部分人生。
藝術也並非是李國標重啟人生的唯一表達,在多年的康復訓練中,他也漸漸地愛上了運動,勇於嘗試門球、鉛球、標槍等項目,渴望通過運動釋放壓力與能量。
“體育和藝術有共通之處。”李國標談到“跨界”時笑著説,“兩者都能幫我更好地掌控身體,找到生活節奏。”
他會試著將奏琴的韻律感融入運動中,在一場場比賽裏,挑戰著身體的極限,用盡情揮灑的汗水,釋放生命的熾熱與脈動。(記者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