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合作為中國東盟關係樹標桿
近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訪問中國,並出席中新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週年紀念活動。蘇州工業園區從“池塘洼地”變成“創新之城”,樹立了兩國合作的生動樣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如今,蘇州工業園已是“而立之年”,既是中新兩國密切合作和創造舉世矚目經濟成就的體現,也是兩國關係與時俱進與示範性的生動縮影,更為中國與東盟未來産業發展合作樹立了標桿。
蘇州工業園區,從醞釀到動土,從蹣跚起步到跨越騰飛,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過去30年,蘇州工業園區取得累計實現稅收收入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的3個“超萬億”的成績。蘇州工業園區經濟騰飛的背後,是中新兩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大潮下,密切合作與始終走在開放與創新最前沿的結果。
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在機制體制方面持續創新,不斷樹起“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園區標桿”。這為蘇州工業園區創造了機制體制紅利,也帶來了開放的紅利。數據表明,30年間,入駐蘇州工業園區的中外企業從150家增至18.8萬多家,已累計引進外資項目超5100個,其中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項目174個,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
在實現初期十年發展規劃與目標之後,蘇州工業園區為了保持長期的競爭力與優勢,開始向高附加值産業轉型,進軍生物醫學、奈米技術、雲計算、現代服務等新興領域,並自此始終走在科技創新與不斷開拓新興領域的道路上。有關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9月,蘇州工業園區新增科技項目超千個,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61家,目前已集聚創新企業超萬家,其中上市企業累計66家,科技企業佔80%以上,有效高新技術企業近2800家。
在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邁入30週年之際,中國和新加坡還為未來10年在園區的合作制定藍圖:雙方下一階段將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展開闔作。其中,中新生命科學園由淡馬錫與蘇州工業園區共同打造,項目預計2026年正式開園。在此次中新共同簽署的推動蘇州工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合作願景中,兩國共同支援蘇州工業園區採用更先進的標準、進行機構改革,繼續支援新加坡機構在推動園區創新和企業國際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通過里程碑項目深化綠色經濟等關鍵領域的合作,加強政商學界和青年人文交流,以及繼續利用現有機制在前瞻性領域試行新舉措。
蘇州工業園區30年間的蝶變意義非凡。一方面,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另一方面,它是中新“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是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大潮下推進合作與關係發展不斷展現前瞻性的縮影。
不僅如此,蘇州工業園區還充分彰顯中新關係對中國—東盟國家合作關係具有示範性作用。蘇州工業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經驗積澱,從過去的“借鑒新加坡模式”發展到“分享園區經驗”,例如緬甸新加坡工業園區正是“園區經驗”走出國門的重要嘗試。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多個東盟國家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多點開花、遍地結果的規模效應。更需指出的是,蘇州工業園區在創新和前瞻性領域的發展也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帶來了引領作用。高科技農業、清潔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綠色發展等當前已經成為中國和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等東盟國家加強産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合作的關鍵領域,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新時代實現經貿與投資合作關係“提質升級”的重要增長點。
與時俱進和具有示範性,長期以來一直是中新關係的顯著特徵。如今,當中新兩國共同迎接新科技革命大潮的同時,也正在經歷世界之變、時代之變與歷史之變。對此,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説道,“這不是去全球化的時代,而是再全球化(re-globalisation)的時代。”站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的新起點上,中新兩國已經為蘇州工業園區未來發展提出了前瞻性的規劃,而由點及面,中新即將迎來建交35週年的同時,也將在推動雙邊關係與時俱進發展中譜寫兩國合作的新篇章,並以此在地區和全球雙邊、多邊合作層面持續發揮引領示範作用。(作者是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