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説中國打“供應鏈戰”的人拿錯了劇本

2024-11-29 09:02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刊登文章,指責中國制裁美國無人機企業斯凱迪奧(Skydio)是搞所謂“供應鏈戰”,還點名環球時報社評《被中方制裁的美企“喊疼”撕開美式假面》,卻只字不提斯凱迪奧是因為涉及美國對臺軍售才遭遇中方制裁的事實。通過發明一個新詞來行使話語霸權,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扣帽子,是美國一些媒體、智庫慣用的招數。

當下正值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下稱鏈博會)在北京舉行,共吸引620多家企業、機構和國際組織參展,比首屆增加20%。本屆鏈博會上,中外企業以聯合展臺形式參展是一大看點。比如蘋果公司和中國供應商一同參展;博世與小鵬汽車、力拓集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4家中外企業以産業鏈合作關係攜手亮相;紐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與中國供應鏈夥伴參展綠色農業鏈。顯然,這些中外企業是來尋求合作的,它們當中不會有人同意《紐約時報》所謂中國搞“供應鏈戰”的説法。

供應鏈伴隨全球産業分工合作而生,是讓各國受益的“共贏鏈”,鏈博會的成功舉辦就是有力證明。出現在本屆鏈博會現場的蘋果公司CEO庫克,也稱讚其為“一個成功的展會,是激發創新的動力”。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跨國協作成本大幅降低,眾多企業通過全球分工、外包和合作,促進了供應鏈量和質的提升,讓各國比較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同時更是增加了就業、增進了人民福祉。

然而,正是美國等少數國家掀起“供應鏈戰”,把“共贏鏈”搞成了“封鎖鏈”“對抗鏈”,給原本順暢運作的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干擾和破壞。它們狹隘地把貿易逆差當作“吃虧”,強行裹挾民意,通過加徵關稅來扭轉所謂的“不公平貿易”,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讓本國消費者承擔更多的代價。少數國家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提升感到不安和焦慮,加強了對關鍵技術、關鍵資源和關鍵環節的控制,人為將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推動“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放棄立足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國際合作,強制跨國公司供應鏈“去中國化”,減少自身對中國産品的“依賴”,不斷抬高供應鏈合作的制度性成本,削弱了原本的高效率、低成本優勢,增加的是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

供應鏈之所以是“共贏鏈”,就在於它並非簡單的獨立環節堆砌,而是由各個國家、企業、人才、技術、規則經過長時間磨合而組成的一個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複雜系統。正如人體的骨骼和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石,供應鏈的每一條紐帶、每一個環節都是全球經濟正常運轉的有機組成。一旦這種有機的結構遭破壞,就像人體的骨骼被折斷或關節脫位,其修復難度遠遠超出表面損失。當全球供應鏈因政治干擾出現“脫臼”後,很多長期積累的結構優勢將不復存在,雖然某些産品或資源的供應可以被重構,但歷史上形成的深度配合關係難以修復,還會因單一環節破裂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累積。

供應鏈是屬於全球的,不是屬於某家企業或某個國家的,更不應把供應鏈拿來當作武器。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唯有堅持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才會帶來共贏發展。中國始終致力於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通暢,既是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經濟全球化堅定的維護者、建設者。説中國打“供應鏈戰”的人拿錯了劇本。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