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停火應成為巴以衝突解決的契機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新一輪衝突延宕一年有餘、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軍事衝突升級後,以方與真主黨終於在當地時間11月26日達成臨時停火協議。這份協議可以説是此輪衝突爆發以來,中東顯現的第一縷“和平曙光”。
一年多來,任由衝突不斷升級外溢,人道主義災難慘絕人寰,衝突各方幾乎未達成任何有效的停火協議。尤其是有關衝突方一意孤行,國際斡旋失靈致使本輪衝突延燒至今。對於戰火中掙扎經年的黎巴嫩等中東地區的民眾來説,黎以停火協議無疑彌足珍貴。按照一些外媒披露的內容,這份協議要求,在未來60天內,以色列將逐步撤出剩餘部隊,黎巴嫩軍隊和國家安全部隊也將開始在自己領土上進行部署。
然而,此次黎以之間屬於戰術性臨時停火,其持久性面臨考驗,能否轉化為長期停火尚難預料。此次黎以停火對中東衝突主體和根源——巴以衝突的降溫能帶來多大積極影響,更是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過去兩個月中,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領導層實施了毀滅性打擊,真主黨實力嚴重受損,以方削弱真主黨的目標已經達到,但進一步派兵打擊甚至摧毀真主黨武裝並不現實。以色列號稱“在七條戰線上作戰”,有壓縮戰線的迫切需要。況且,黎以戰線並非以方作戰重點。真主黨不是本輪衝突最初引爆的當事者,黎以衝突實際上是巴以衝突外溢所致。以方很可能希望通過收縮戰線,聚焦加沙和伊朗。歷經一年多的戰事,以軍需要休養生息,此時停火符合以方利益。
真主黨是集民兵、政治力量、社會運動於一身的組織,也是黎巴嫩政壇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作為伊朗領導的“抵抗之弧”的核心成員,抗以反美雖為其戰略的一部分,但其首要目標仍在黎巴嫩國內。在衝突中指揮協調力、組織體系、作戰能力遭到空前折損的真主黨,“停止衝突、保存實力”成為優先選項。真主黨經過此番打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形勢,與以方達成停火,方能保存實力。與以色列的衝突延宕將使其實力受損,削弱其在黎巴嫩政壇的影響力。因此,真主黨也有與以方達成停火的迫切需要。此外,黎以停火也透露出伊朗及其領導的“抵抗之弧”對以衝突降溫的意願。
作為黎巴嫩前殖民宗主國的法國,把黎巴嫩視為在中東的最後一塊“自留地”,歷來不願錯過在黎充任調停人的機會。對於在中東毫無建樹的拜登政府而言,則迫切希望任期末尾在中東外交上取得些許成績,留下一筆“外交遺産”,以勉強挽尊。因此,美方抓住衝突雙方萌生停火願望、法國及黎政府加大斡旋力度的時機,著力推動停火談判。另外,中東陷入大亂並不符合美國從中東收縮的既定戰略,華盛頓竭力避免捲入中東衝突,希望衝突得到控制,以免影響其以大國競爭為導向的全球戰略。
不得不説,黎以停火協議的脆弱性在於其臨時性質,且以方保留“獨立判定真主黨是否遵守協議”的權利。加之國內和國際停火監督機制本身就不充分,不能排除衝突再度爆發乃至升級、失控的可能性。臨時停火協議到期後,能否轉化為長期協議面臨困難。屆時更加偏袒以色列的美國新政府已上臺,預計以方會據此採取相應的政策。當然,儘管挑戰重重,仍不能否認這份停火協議的積極意義。
隨著黎以衝突暫時偃旗息鼓,解決巴以衝突這個本輪中東衝突主體與根源的迫切性更加凸顯。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以此為契機,趁熱打鐵,推動巴以停火,有關斡旋方也的確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然而,黎以衝突與巴以衝突有本質區別,不可等量齊觀,也不應高估前者對後者的正向促進作用。正因為黎以衝突是巴以衝突的外溢效應和衍生物,真主黨並非本輪巴以衝突最初引爆的當事者,且雙方停火有現成的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決議約束,所以並不需要額外而艱巨的談判。
巴以停火的難度則更大、內部因素也更加複雜。時至今日,以色列方面仍被強烈的復仇心理驅使,而且仍未放棄“徹底消滅哈馬斯”的執念。此外,以色列政府強調仍有100多名人員未獲解救。另一方面,巴以衝突迄今已導致巴方4萬多人遇難,10萬多人受傷,200多萬人流離失所,全民面臨食物匱乏、營養不良的困境。不少媒體形容,“加沙已淪為人間煉獄”。這些數字和眼下的態勢,詮釋了雙方之間的仇恨情緒及實現停火的高難度。
黎以停火證明衝突難以通過武力的方式來解決,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化解矛盾。經過一年多的持續延宕,衝突已到了打無可打的地步,也已經來到戰與和的轉捩點。黎以衝突及實現停火理應給巴以雙方帶來啟示,喚醒有關方面的良知。衝突方和國際社會應以黎以停火為契機,推動巴以停火之日早日來臨。(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