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飛中國航線?歐洲航司不必反應過度
前段時間,歐洲數家航空公司宣佈取消一些直飛中國的航線,如波蘭航空從10月24日起暫停華沙與北京的直飛航線、英國維珍航空從10月26日起暫停倫敦與上海的直飛航線、漢莎航空宣佈在10月底停飛法蘭克福至北京航線等。部分外媒以“歐洲航司密集停飛中國航線”為題炒作中歐關係,在國際輿論場上一度引發熱議。
其實停飛的原因很簡單:價格和成本。由於歐盟與俄羅斯雙向“禁飛”,歐洲航司無法使用俄羅斯領空,航班只得繞路飛行。這導致與中國同行們相比,歐洲航司的航班在飛行時間和價格上都處於劣勢。以芬蘭航空從上海到赫爾辛基的航班為例,需要繞經蒙古國、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土耳其、羅馬尼亞、波蘭等國,飛行時間長達14小時20分鐘,而中國航司的直飛航班僅需約10小時,少了整整4個小時的同時機票價格還低了近1000元。更長的飛行時間也意味著更多的燃油與人力成本,同樣執飛北京至阿姆斯特丹航線,直飛與繞飛在航程上有超過1500公里的差距。
對此,歐洲航司認為自己遭遇了中國同行們的“不公平競爭”,並開始採取反制措施。彭博社援引消息稱,歐洲最大航空集團法國航空—荷蘭皇家航空集團,以及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正在遊説法國和德國政府對中國航司採取措施,包括限制中國航司的航班數量,甚至暫停中國航司航權等極端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奧地利當局就以所謂“不公平競爭”為由,拒絕了中國東方航空開設上海到維也納的新航線的申請。
至於歐洲航司給出的解決辦法則更顯幼稚。漢莎航空首席執行官卡斯滕·施波爾表示:“如果想要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就必須確保所有降落在歐洲的航空公司都遵循同樣的規則。” 言下之意是既然歐洲航司飛不得,那中國的航司也不準飛,這樣才算“公平”。
此前,波蘭航空在停航聲明中稱,華沙到北京的航班銷售情況很不好,飛得越多虧得越多。這被少數西方媒體作為攻擊中歐交流恢復遲緩、中國消費者出國遊意願減弱的證據,刻意引申到“中國衰退論”。但是歐洲航司所處的市場環境真有如此艱難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佈的航空客運市場分析可以看到,今年9月,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旅客週轉量(RPK)雖然仍略低於2019年同期水準,但9月的客座率達到了84.1%,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從增長率來看,今年8月,歐亞之間航線的RPK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3.1%,9月也保持了20%的增長。急劇增長的市場數據,顯示出消費者對這兩個地區之間旅行的持續需求正在恢復。
其次,中國方面發佈的數據同樣能側面印證這一點。截至10月25日晚上,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今年查驗出入境人員超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04.9%,已超去年全年出入境人員總量。其中,入出境外籍人員381.3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49.4%。未來隨著免簽範圍不斷擴大,來華人員規模也必將持續走高。
得益於航空運輸市場的迅速恢復和增長,歐盟的航空公司今年大多拿出了不錯的經營業績。漢莎航空集團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5%,達281.3億歐元,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為11.77億歐元;法航荷航集團報告其2024年第三季度收入增長3.7%,達89.8億歐元,利潤11.8億歐元;歐洲最大廉航瑞安航空在今年5月份公佈,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總收入達到134.44億歐元,實現了創紀錄的年度凈利潤19.17億歐元,同比上漲46%。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歐盟民航業今年的日子依然算得上相當滋潤。
事實證明,雖然俄烏衝突給歐洲航司的中歐航線成本帶來了一定挑戰,但綜合不斷恢復的需求等因素,對其今年業績增長影響極小,不必反應過度。如果真對成本問題如此在意,與其針對中國採取極端措施,不如坐下來談合作。一可以在俄烏問題上勸和促談,將大企業對歐盟的影響力用到正確的地方;二可以和俄羅斯外交談判,討論領空使用問題;三也可以和中國航司商討航班共用等合作手段,加深關係,既渡過眼前的難關,也為未來更廣闊的共贏打下基礎,才是更明智更成熟的選擇。(作者是航空工業融媒體中心航空産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