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大地感悟“和”之道
長江邊的一條小巷,雖窄然寬,各“讓三尺”開人間大道;
淮河旁的一碗清茶,沁人心脾,話家長裏短解鄰里紛擾;
黃山下的一面古墻,削去墻角,“退一步”創天地萬丈……
中華文明在江淮大地留下徽風皖韻,一個“和”字筆墨濃郁,連接古今,浸潤山河,溫暖人心。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安慶桐城市六尺巷。總書記指出,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江淮大地上“和”之道綿延不絕。
和,有“形”有情
又是一個秋陽燦爛的週末,斑駁樹影投進六尺巷,這條百米窄巷遊人如織。導遊舉著小旗,向四方遊客講述張吳兩家的禮讓故事。
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攝的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相傳清代大學士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地基糾紛,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後來,張家主動讓出三尺地基,吳家深受觸動亦退讓三尺,從而形成六尺巷,成為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範。
今年以來,張氏、吳氏家族文化陳列館在六尺巷的青磚宅院內開展,兩家一巷的豐富史料經全息、動畫等新技術生動再現。院內還設有中華禮讓文化、廉潔文化陳列館,迎來“觀展潮”。每到週末,六尺巷日均客流超過2萬人。
和,正如此有“形”。
走進黃山市黟縣西遞鎮,不少遊人站在一座名為“大夫第”的徽派建築前,雙手撫摸墻角——它被人為地削去部分、形成斜切面。
這是2023年11月27日拍攝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古建築“大夫第”裏的九思堂。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這也是一段“和”的美談。清代道光年間,開封知府胡文照在修繕祖居時,考慮到行商走販拉貨挑擔不易,主動將處於鬧市的正屋墻角削去三分、側門墻界後退半米,並在門額題寫“作退一步想”。2020年初,黟縣集中資源將“大夫第”修舊如舊,恢復了“九思堂”的名號,在大廳懸挂了四副詮釋“作退一步想”內涵的楹聯。
聚攏來是煙火氣,攤開來是人間情。
熏黑的老虎灶、浸透茶色的茶壺、缺棱少角的八仙桌……走進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這座千年古鎮內,大街小巷茶館林立,茶香氤氳、人聲鼎沸。
當地不産茶,為何有飲茶傳統?多年來,濉溪縣深挖臨渙古鎮飲茶的起源。原來,這裡毗鄰運河、商貿繁華,南來北往的旅客帶來了飲茶之風,飲用的多是茶梗,並稱之為“棒棒茶”,茶客們習慣端著大碗茶説事評理解糾紛。後來,臨渙鎮將“飲茶議事”的民間調解文化連同古鎮一起原汁原味地保護起來,為此設立專門的協會。
從煙雨徽州到黃淮平原,不一樣的地形氣候,不同的方言食俗,一個可看可感、可行可品的“和”字不約而同。
和,耐人尋味
“在這方寸之地,我們心靈相連……”10月30日,“我和我的祖國”安徽藝術思政大課開講,由安徽藝術學院師生排演的朗誦歌舞節目《窄巷寬心》贏得全場掌聲,延伸著六尺巷的精神長度。
2024年11月2日,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遊人如織。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如今的桐城,隨處可見“六尺巷”:街頭墻壁上畫著禮讓故事,社區張貼“讓三尺”的詩句;當地面向群眾開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講千余場次;反映六尺巷故事的書籍、戲曲、影視作品推陳出新,有的亮相春晚,有的遠渡重洋……
這是2024年11月2日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口“禮讓郵局”拍攝的剪紙作品。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11月2日,六尺巷尾刻有“禮讓”牌坊附近的一家書畫攤前,遊客正排著長隊,爭相購買寫有“讓三尺”字樣的折扇;巷口的“禮讓郵局”裏,禮讓文化的文創産品熱銷,安慶市級非遺項目桐城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薛海霞正和同事製作六尺巷剪紙,她説:“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六尺巷的精神也可以被遊客‘帶回家’。”
和文化,如今正在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令人回味無窮。
這是2023年11月27日拍攝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古建築“大夫第”。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皖南正值曬秋,金黃的玉米、鮮紅的辣椒等多彩農作物組成一個“和”字,“曬”在西遞。幾乎每天晚上,大型水幕光影秀《西遞傳奇》在村口上演,“大夫第”古墻裁直為圓的故事屢屢成為主角。
黟縣與高校組成理論研究專班,深挖“作退一步想”文化內涵,舉辦文創産品設計大賽,推廣“徽州楹聯匾額製作技藝”等體驗活動。黟縣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程丹告訴記者,他們正打造“作退一步想”研學旅遊主題線路,並打算通過微電影、微短劇等,讓“和”字留在楹聯之上、畫板之中、聚光燈下。
2024年3月29日,淮北大鼓藝人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沈家大院茶館為茶客表演。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大鼓一敲開了言,我給客官唱一段……”臨渙古鎮內,時常響起嘹亮的淮北大鼓説書聲。一齣《臨渙茶館》在保留傳統鼓書表演形式的同時,創新融合民樂伴奏等表現形式,生動呈現飲茶議事文化的由來與發展。當地還通過設立“棒棒茶”文化節,借助微電影、鄉村小喇叭等多種渠道,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文化。
據濉溪縣司法局局長孟凡明介紹,近年來臨渙古鎮飲茶議事的文化氛圍愈發濃厚,全鎮茶館已增至20余家,每年的茶客中有約四分之一是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
經泡耐品,“棒棒茶”如此,“和”文化亦是如此。今年以來,桐城市、黟縣、濉溪縣等多個安徽小城旅遊人數穩步增長,文旅融合,人們為“和”而來,細細品味。
和,治理之“道”
這是一堵墻的現代故事。
桐城六尺巷社區,趙姚兩家共用一堵墻。趙家一邊墻體因受潮損壞,想要維修,可姚家這邊尚未顯現損壞,加上兩家有些積怨,姚家拒絕動墻,雙方因此爭執不下。社區工作人員用“六尺巷調解法”幾番勸説,釋法明理,姚家先讓一步,同意維修,趙家也放下積怨,主動張羅維修事宜,多年干戈化為玉帛。
早在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據六尺巷故事精髓,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創新運用“六尺巷調解法”,以“文化氣”調和矛盾怨氣。“六尺巷調解法”在2023年全國兩會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桐城市還探索形成覆蓋社會治理各領域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修繕後的胡文照故居,現已成為當地“作退一步想”特色調解工作室。當地將先人化解矛盾的智慧融入基層調解機制,推廣“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退中共進。目前,黃山市已建成1100余個特色調解工作室,每年化解矛盾糾紛1.2萬餘件。這一工作法還廣泛運用於當地景區管理、幹部教育等方方面面。
“和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的情感認同和基層治理理念。”黟縣西遞鎮平安法治中心主任趙岩松説。
這是2021年12月1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拍攝的臨渙茶館調委會。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臨渙鎮探索化茶室為調解室,幫助百姓調解婚約財産糾紛、鄰里糾紛、贍養糾紛等。“茶客們一起評議,結果更讓當事人信服。”“一杯茶”調解法發起人、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調解中心主任王士宏説。
小茶館事前“促和諧”,事後“解矛盾”。淮北市調動各方力量入駐茶館,參與基層治理工作,成立法庭“和諧茶室”、派出所“平安茶室”、人大“談心室”、政協“連心茶室”等。
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計已有2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173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賡續歷史文脈,汲古潤今、以文化人,安徽正努力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字記者:劉菁、張紫赟、陳諾、劉美子
視頻記者:白斌、屈彥
海報設計:卓越
統籌:劉梓桐、白純、陳恩琪、周咏緡、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