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中亞五國見證地區巨大變化
前不久,筆者花了20多天時間前往中亞五國旅行,其間遊歷了五個國家首都和近20座城市、數十個歷史名勝古跡,跨過高原、綠洲、戈壁和低地,深入五國農村和山區,獲得不少類似田野調查的一手材料和切實感受。總的感覺是,經過30多年的獨立與發展,當前中亞各國正處於獨立以來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發展最好的時期,這是一片美麗並且日漸安寧、充滿發展生機的土地。
首先一個感受就是中亞地區總體上更加安全和穩定了。在五國境內以及在各國之間穿梭過程中,我們20人先後換乘近十輛大巴,行駛4000多公里,其間經歷了十余次邊防檢查和海關查驗,既有在市中心繁華地段輕鬆漫步的時候,也有在農村、山區、高原、戈壁等相對偏僻地區孤獨穿行的情形,但基本上都是順利通行,沒有遇到任何不安全的場景,更沒遇到過去有關中亞的媒體報道中出現的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因素。數據顯示,2023年赴哈薩克的中國遊客多達21.7萬人次;赴烏茲別克的中國遊客超過10萬人次,赴塔吉克的中國遊客增長390%,這些也都表明中亞地區的安全穩定程度以及五國之間的睦鄰友好協作關係都有大幅提升。
第二個感受是中亞國家珍惜獨立,並且具有捍衛獨立的決心。五國首都基本都有獨立紀念碑或紀念塔、國旗廣場以及歷史英雄人物紀念建築,在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還建有一座中立紀念碑。五國歷史博物館中大都陳列著本國自然、文化、宗教及其錯綜複雜歷史演變的展品,詳細介紹各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以民族歷史和國家獨立為傲的中亞國家,最近三十多年內政外交的根本任務就是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和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提升本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因如此,尊重中亞各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主發展願望,理應成為世界其他國家與中亞交往時遵循的一條原則。
第三,中亞五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並呈現越來越多積極變化。蘇聯時期的1988年以及蘇聯解體後的1992年和1994年,筆者就曾幾次到訪中亞,但這次在這些國家的所見所聞讓我眼前一亮,當地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的變化讓人大有刮目相看之感。比如,哈薩克新首都阿斯塔納是中亞最年輕且現代化水準頗高的城市;在內戰中千瘡百孔的杜尚別如今已是高樓林立,現代化建築令人目不暇接;烏茲別克具有中亞傳統文化風格的名勝古跡保存完好,吸引國際遊客蜂擁而至;被稱為“白色大理石之城”的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擁有密集的白色大理石貼面建築,使人感覺清爽、整齊和有序;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名勝古跡集中,伊塞克湖更是不愧為“中亞明珠”。
城鄉面貌巨大改觀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是幾十年來中亞各國經濟的不斷增長。2023年中亞地區經濟增長3.9%,世界銀行預測2024年該地區GDP將增長4.3%。豐富的礦産資源,更趨穩定的政治和社會形勢,逐年增長的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五國抱團取暖的地區合力以及多元平衡的對外合作等,是中亞地區可望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第四,中亞國家對華友好與合作不斷加強。三十多年來,從創建上海合作組織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從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到致力於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亞五國堅定奉行對華友好合作,不斷實現互利共贏發展。近些年來,烏茲別克對中國公民實行為期10天的免簽政策;哈薩克對中國公民實行單次30天的免簽制度;其他國家也為吸引中國遊客採取不少積極友好措施。與此同時,中亞國家“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在比什凱克,我們的大巴駛過“鄧小平大街”,孩子們主動用中文“你好”向我們打招呼;在從烏茲別克前往塔吉克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公路上,大巴穿過中國路橋公司援建的長達5公里的沙赫裏斯坦隧道;杜尚別街道上競相奔跑著帶有綠色涂裝的比亞迪品牌汽車;撒馬爾罕建立了孔子學院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與文化遺産大學,接待我們的烏茲別克翻譯就是該校的一位年輕中文教師。有意思的是,五國接待遊客的星級酒店房間裏都增加了三相插頭和對應的燒水壺(過去中亞五國普遍使用歐式兩相圓頭插座),同行的一位老師感慨:“這是中國標準走向中亞的一個縮影。”
第五,開放、多元、平衡的對外政策在中亞五國也都各有具體呈現。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烏茲別克組裝的雪佛蘭轎車佔據當地主要市場;日本汽車、家電和電梯在中亞市場佔有相當比重;阿聯酋在阿斯塔納投資建設了名為“阿布扎比廣場”的中亞第一高樓,如此等等。另外,在石油、天然氣、鋰、鈾、黃金等關鍵礦産領域,美國、加拿大以及德國等歐洲國家投資和合資的企業舉足輕重。俄羅斯在中亞各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依然較大。在我們住的各個賓館,基本都可以收看俄羅斯和俄語頻道節目,有的賓館也有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英語節目。但總的來説,英語和歐美國家似乎在中亞地區影響更大。
當然,筆者在旅行中也發現中亞各國發展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有些國家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相對滯後,互聯互通不夠順暢;五國之間發展差距有待縮小,某些政策的協調性有待加強等。不過,隨著五國經濟繼續向前發展,這些問題有望逐漸得到解決,中亞地區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