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鹽鹼荒灘成了米糧倉——來自山東省東營市的調查

2024-11-04 09:16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為濱海鹽鹼地的典型代表性區域,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積極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營市考察調研時強調,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3年過去了,東營探尋鹽鹼地綜合利用走過了哪些路?取得了什麼進展?收穫了什麼樣的經驗和啟示?

近日,地處渤海之濱的山東省東營市迎來收穫季節,到處一派稻糧金黃、蝦蟹滿塘的喜人景象。

誰能想到,這片由黃河入海淤積而成的土地,因為土壤鹽漬化程度較重,過去被形容為“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幾乎是不毛之地。

據了解,東營市約有鹽鹼地341萬畝,佔山東省鹽鹼地面積的38%。其中,鹽鹼耕地面積196萬畝,約佔東營市耕地面積的60%,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並不理想。

東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積極探索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有效路徑,打造國家鹽鹼地農業創新高地和鹽鹼地綜合利用示範樣板。2023年,東營市糧食面積、單産、總産均實現增長,糧食總産量30.38億斤,較建市之初增加了21.5億斤。

東營是如何喚醒“沉睡”的土地,向鹽鹼地要效益的?

綠色治理節水又增效

從1988年實施荒鹼地開發,東營探索出了改土治鹼的“上農下漁”“深溝條田”等中低産田改造模式。不過,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鹽鹼地改良模式暴露出一些缺點。“深溝條田改鹼效果較差,土地産出少;上農下漁模式中,‘上農’出地率低,僅為40%左右,‘下漁’水産養殖利用率低,且大型農機作業不便,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發展,生産效率上不去。”河口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慶光説。

為了讓鹽鹼地變成高産田,東營人沒有停下腳步。2021年,河口區實施1.1萬畝新戶鎮老鴉東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對老鴉村7000多畝耕地進行了改造。

吳慶光介紹,當地通過完善灌排設施、平整耕地等措施,改善灌溉、生産條件,同時施用有機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使項目地塊與現代農業生産經營方式相適應,成為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宜機作業的穩産高産田。項目建成後,實現了從鹽鹼地到良田的蛻變。“現在每畝地一季能收1000多斤糧食,這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老鴉村村民劉俊芝説。

鹽鹼地綜合利用,不能只靠單一措施,還需工程、生物、農藝等相互融合。2021年,河口區與中國農業大學胡樹文教授團隊合作,在新戶鎮成立工作站,運用“重塑土壤結構高效改良鹽鹼地技術”,開展鹽鹼地低産田改良增産示範項目,使當年小麥、大豆兩季作物分別增産191%和278%,連續7個種植季均實現小麥、玉米、大豆中高産,效果顯著。

“畝産648.4公斤!”前不久,經過現場測産,利津縣匯邦渤海農場800畝玉米規模種植單産提升項目達標。農場發展部經理孫海栓説,10年前,這裡的4萬畝土地只有1萬畝可耕種,而且多數是中度鹽鹼地,玉米畝産不足300公斤。

“暗管排鹼是我們摸索出的鹽鹼地改良方法。”孫海栓告訴記者,把帶有小孔的管子埋到地下1米多深,土壤裏的水會慢慢下沉滲進管子裏,一點點匯集到集水管主管道,通過強排泵站,鹽分就隨著水排出來了。他們還使用“坑塘蓄水+低壓管道+水肥一體”灌溉系統,在田間鋪設軟管,軟管源頭設置水肥一體裝置,肥料隨著軟管輸送到田間,從而將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澆灌,實現田間灌溉節水。過去,普通糧食作物種植單次灌溉畝均約用水200立方米,現在只需15立方米。

近年來,在東營市鹽鹼地治理的科研主戰場——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以下簡稱“黃三角農高區”),探索構建了“節水、控鹽、優肥、降藥、保育、增效”的鹽鹼地綠色治理技術體系。李玉義團隊鹽鹼地暗管優化設計智慧高效排鹽技術,比常規排鹽方式效率提高70%;壟作滴灌水肥劑一體化精準控鹽技術體系,比常規灌溉方式節水30%以上、節肥30%以上;劉兆輝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環渤海鹽鹼地耕地品質與産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研製具有完全智慧財産權的水肥鹽智慧檢測系統,研發濱海鹽鹼地有機質快速增加內穩性肥力持續提升關鍵技術等10套耕地品質與産能提升模式,核心試驗區和示範區産能提升10%以上。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攻關

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不僅靠“以地適種”,更要加快種業創新步伐,不斷選育耐鹽鹼特色品種,推動“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

在山東省農科院位於黃三角農高區試驗基地的溫室大棚內,藜麥開花正旺,紫色、綠色的花朵交相輝映。藜麥育種技術員張平説:“還有不到2個月,藜麥就要成熟了。”

張平的底氣來自今年7月份大田的藜麥豐收。今年上半年,東營建立藜麥示範種植基地1023畝,開展短生育期糧用、飼用和糧飼兼用耐鹽鹼藜麥的種植推廣示範及試驗。7月,部分種質測産結果顯示:平均畝産達400斤。“平時畝産300斤就算好收成。如今多收了100斤,這得益於公司和合作科研團隊辛勤創制的藜麥雜交和遠緣雜交等技術的應用。通過不斷摸索並積累經驗,提高了遠緣雜交的成功率。”張平説。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業又是農業的“晶片”。2022年12月,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三角農高區,意在聚焦生物育種、産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三大領域,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

在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的幫助下,與豆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中天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靳振東,帶著他培育的大豆新品種“東航D—95”,走進了耐鹽鹼作物育種加速器。“過去自己‘單打獨鬥’,如今是‘背靠大樹’。在育種加速器裏,水、光、熱、肥都實現了智慧可控,育種速度提高到大田育種的2倍至4倍。目前該品種已進行了2年區域試驗、1年生産試驗,明年將參加山東省新品種審定。”靳振東説。

黃三角農高區立足鹽鹼地科研成果聚集優勢,依託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空間佈局,探索核心關鍵和前沿引領性技術協同攻關機制。目前,黃三角農高區已匯聚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58家高校院所、108個專家人才團隊,共建各類科研平臺50余個,累計取得226項科技成果,研發轉化關鍵核心技術23項。在這裡,科研人員探索構建“種質資源保存評價—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人工模擬環境育種加速—田間耐鹽梯度鑒定—良種試驗示範”一體化的育種創新體系,大大縮短了育種週期。

在育種加速器實驗室裏,各種耐鹽鹼作物新品種加速迭代,實驗人員加班加點開展育種分析。仔細觀察每一株植物並記錄數據,是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菊英的日常工作。她告訴記者,最近他們在提升鹽鹼度的同時減少用水量,不同種子的反應有明顯差異。“我們要觀察其在不同程度鹽鹼地的表現,不斷優中選優,最終形成穩定品係。”王菊英説。

截至目前,黃三角農高區試驗示範各類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943個,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55個,其中已審定新品種11個。主料作物小麥品種“濟麥60”,去年在中度鹽鹼地畝産達982斤。功能糧食作物鹽地藜麥新品係“DY017”,耐鹽4‰—5‰,用含鹽量3‰—4‰的微鹹水灌溉,畝産達500斤,經濟效益可觀。耐鹽鹼馬鈴薯“希森6號”在輕度鹽鹼地畝産超4.6噸,單産、品質、口感俱佳。油料作物耐鹽鹼花生品種“宇花18號”油酸含量高達82.4%,入選全國糧油作物主導品種。航太大豆新品係“東航D—95”最高測産571斤,蛋白質含量達41.7%,粗脂肪含量達20%。

因地制宜開展“三級利用”

“東營濱海鹽鹼地具有鹼、板、瘦的特點,治理開發是世界性難題。”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梅旭榮介紹,針對東營各地鹽鹼化的不同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他們按照因地制宜、適地而用的原則,探索構建鹽鹼地生態化“三級利用”模式。

在東營鹽鹼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國家綠肥産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曉冬指著一大片鬱鬱蔥蔥的植物告訴記者,這種耐鹽鹼、固氮能力強的豆科植物叫田菁,是曹曉風院士團隊培育的新品種“魯菁6號”,是山東省第一個耐鹽鹼綠肥新品種,它可以讓貧瘠的土壤破“鹼”重生——經過測試,鹽鹼地種植田菁作為綠肥翻壓3年後,土壤鹽分含量降低37%,耐鹽度達到6‰,土壤有機質提高24%。

“輕度鹽鹼地以糧油作物豐産穩産為重點,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利用農藝、生物等措施改善生態、提升地力,使中低産田逐漸變為優質高産良田。”梅旭榮説,他們選育的耐鹽鹼大豆品種“齊黃34”在3‰鹽鹼地畝産302.6公斤;“花育60”花生品種在3‰鹽鹼地實收畝産高達1237.9斤,創造了鹽鹼地花生單産紀錄。

梅旭榮介紹,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中度鹽鹼地以油料和飼草作物豐産優質為重點,利用“逆境出上品”的自然稟賦,繁育推廣油料、中草藥、飼草、綠肥等耐鹽作物品種,重點發展食藥同源、生態草牧業等特色産業。當地企業中昌元集團積極探索在中度鹽鹼地上種植酸棗,投資1200萬元開展優良品種選育,推進酸棗葉、肉、仁産品以及生物藥原料研發,目前已建成黃河三角洲耐鹽鹼酸棗種子資源庫,完成酸棗種質資源圃200畝,並計劃建設10萬畝酸棗基地。

對於重度鹽鹼地,梅旭榮認為應以鹽生植物功能化開發利用為重點,強化生態涵養功能,重點保護原生植被,維護生物多樣性,開展鹼蓬、蘆葦、檉柳、羅布麻等土著鹽生植物的功能化開發利用。在荒鹼灘塗等鹽鹼含量過高、無法生長植被的地方採用風電光伏發電,高品質、規模化發展新型儲能技術,解決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等問題。

“以前單純的‘以地適種’成本高、易反覆。作為全國鹽鹼地綜合利用的策源地,我們將聚焦鹽鹼地生物育種核心技術攻關,更多向‘以種適地’發力。”黃三角農高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楊長軍説。

綜合利用盤活自然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東營牢記囑託,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東營雖然土壤鹽鹼化程度高,但出産的農産品卻具有獨特的口味、品質和營養價值。東營市在因地制宜加強鹽鹼地改良的同時,不斷強化耐鹽鹼品種培育與推廣,提升鹽鹼地綜合利用效率,有效盤活“沉睡”的自然資源財富。

在東營市河口區六合街道麗澤現代設施農業産業園,青澀的小番茄挂滿枝頭。東營河口傑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隋鋒介紹,他們立足鹽鹼地生態特色,篩選出耐鹽鹼草莓番茄品種,採用物理補光、土壤改良、菌渣種植、菌肥施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形成“良種+良法”的水果型番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成熟後的番茄酸甜可口、肉質緊實多汁、營養豐富,具有獨特風味,適宜鮮食,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近年來,傑灝農業與山東省農科院等近10個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機構,近20個專家團隊合作,聯合開展鹽鹼地蔬菜、果、菌等現代設施農業種植業等示範項目推廣。今年,該項目取得重大突破,經山東省農科院專家測量,羊肚菌種植棚第一潮菇畝産達1051.2斤,創造了全省中度鹽鹼地羊肚菌種植生産紀錄。

山東省科技特派員、資深從業者安邦介紹,羊肚菌適宜的pH值為6.5—7.5,是為數不多可在鹽鹼地生長的食用菌品種,當地選育適宜品種,種植前大水漫灌,經深耕翻地,高壟種植,機械播種,覆土壓實,放置營養包,覆膜保濕,調控溫光水氣的耦合,保障羊肚菌品質。經試驗,在鹽鹼地設施大棚種植的羊肚菌個頭大品質好。

東營一些灘塗地塊鹽度在1‰—8‰,適宜放養廣鹽性魚蝦類。在利津縣刁口鄉通威南美白對蝦智慧化養殖及示範推廣基地,一尾尾蝦在恒溫的室內蝦池裏“撒歡”。東營通威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昭明説,他們在蝦池裝上氧監測感測器和微孔增氧設施,技術人員可以通過設備管理平臺進行控制。蝦池的自動投喂系統則通過大數據收集,科學設計定時、定量、定點投喂,讓養殖的水産品吃得好、長得快,個頭更大更均勻。

利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李海河介紹,目前該縣有通威漁業、佰匯達、雙瀛水産等7家水産企業,形成集海上生態養殖、現代漁業園區育苗、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水産品加工、冷鏈物流、休閒海釣、特色餐飲于一體的立體發展態勢。

近年來,東營市持續挖掘鹽鹼地的生態附加值,打造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大米、黃河口蓮藕等一系列“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産品品牌”,形成品牌矩陣,並開發“初匯”農産品、“蓬生源”健康功能食品等10余個鹽鹼地農業品牌,年産值超億元。此外,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産業研究院及中試基地項目一期已投入使用。

在東營人民的辛勤努力下,黃河入海口那片往日的鹽鹼荒灘上,正在崛起一座座米糧倉,為端牢中國飯碗增添了底氣。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