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誤判”是當前中東最大風險
美國日前宣佈增派B-52遠端轟炸機、戰鬥機、加油機和海軍“宙斯盾”驅逐艦奔赴中東,目的是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伊朗對以色列的報復性打擊”。自10月26日以色列襲擊伊朗本土後,德黑蘭方面一度反應低調,但近幾日話鋒突變,誓言對以色列做出“毀滅性的反應”。中東局勢再度緊張,不排除以色列與伊朗博弈進入第三波的可能性,全面戰爭的風險越來越高。
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來,長期同以色列明爭暗鬥,但雙方主要通過“影子戰爭”“代理人戰爭”博弈,正面軍事衝突被認為是“不可突破的紅線”。今年4月以來,伊朗與以色列已經發生兩波互相襲擊對方本土的正面軍事衝突,目前第三波較量也近在咫尺。但是,這並非任何一方選擇的結果,而是由一系列戰略誤判造成的。每一次戰略誤判都推高戰爭烈度,經過數輪較量,伊朗與以色列現在都處於高位,下臺階代價大,上臺階風險高。
4月1日以色列轟炸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部門建築,造成多人死亡。以色列沒有完全跨過雙方之前默認的紅線,但是在紅線上狠狠踩了一腳。大使館不是伊朗本土,卻是伊朗主權的象徵。據報道,在襲擊伊朗大使館前,以方判斷伊朗不會直接對以色列動手,而以色列則可以借此威懾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活動。事實證明,以色列的判斷是錯誤的,伊朗于4月14日向以色列發動報復性打擊,這是雙方第一波正面衝突。儘管雙方都想通過戰略邊緣政策建立自己的威懾信譽,盡最大可能衝撞對方所能承受的底線,但因為雙方都想避免全面戰爭,在軍事打擊中均有所保留和克制。最終,伊朗做出讓步,在以色列4月19日襲擊伊朗本土後,選擇息事寧人。伊朗的妥協換來的是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甚至7月31日哈馬斯最高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遭“定點清除”。伊朗再次選擇隱忍,以避免衝突升級。
然而,戰略誤判卻引發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第二波衝突。加沙衝突爆發以來,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展開象徵性軍事打擊,既配合和策應哈馬斯,又不同以色列實質性開戰。真主黨方面認為,這樣的交火規模在以方承受範圍之內,符合2006年以來雙方博弈的“遊戲規則”。殊不知,這是一個致命的戰略誤判。去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重創了以色列,以方要改變“遊戲規則”。以方認為,真主黨的人員、實力遠大於哈馬斯,如果有一天真主黨也跨境突襲以色列,那是以色列不可承受之重。從那時起,以色列就在考慮實質性癱瘓甚至消滅真主黨有生力量。最終,真主黨付出沉重代價,眼下成為以色列的主要打擊目標,不僅高層領導人多被“定點清除”,在黎以邊境苦心經營數十年的軍事設施也被摧毀。
面對真主黨有可能被“團滅”的前景,伊朗作為真主黨的“靠山”,必須有所行動。在第二波軍事打擊中,雙方都加大了賭注。據美國國防部評估,伊朗10月1日對以色列的打擊程度是上一次的兩倍。根據以色列的消息,以方10月26日的打擊摧毀了伊朗部分防空系統和導彈工廠。但是,以色列沒有打擊伊朗的能源和核設施,以色列或許認為這次打擊在伊朗承受範圍之內。然而,最近幾天以色列和美國情報部門評估認為,伊朗已決定報復以色列,有跡象顯示將由伊拉克民兵力量打擊以色列本土。
伊朗方面或許認為,不親自下場,也不從伊朗本土襲擊以色列,自己已經退了兩步,這應當在以色列的承受範圍之內。在過去一年時間裏,伊拉克民兵一直斷斷續續襲擊以色列,這只不過是回到“代理人戰爭”的常態。但是,近幾個月以色列接連在加沙、黎巴嫩取得軍事勝利,其信心和膽量已經膨脹,不願回到之前的常態。以方明確表示,無論襲擊來自伊朗還是伊拉克,都會對伊朗實施大規模打擊,將打擊上一次沒有打擊的目標,這暗指的是能源和核設施。美國也公開澆油拱火,稱如果伊朗引發以色列下一波打擊,美國將不再約束以色列。
如今,美國不僅不約束以色列,還增派轟炸機等力量,一邊威懾伊朗,一邊為以色列壯膽。美國可能以為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伊朗會知難而退,從而避免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第三波衝突。但如果美國的判斷是一個戰略失誤,伊朗沒有被嚇住,未來一段時間回擊了以色列,那麼美國現在的增兵和表態,就是給以色列襲擊伊朗能源和核設施開了綠燈。
伊朗與以色列前兩波對抗有驚無險,並不意味著第三波對抗也能平安落幕。相反,隨著博弈的次數增多,風險和成本越推越高。這不是雙方心照不宣的表演,而是驚心動魄的戰略較量,越到最後越是命懸一線,容不得半點失誤。當前衝突中的有關各方應該看看歷史,有多少全球性戰爭和地區戰爭都是由戰略誤判引起的。(作者是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