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資本分裂將把美國帶向何方
距離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投票還有短短幾天時間,美國國內多項最新民調顯示,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情依然膠著,這次大選也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總統競選之一。兩黨相互攻伐及其支援群體的嚴重對立,都印證著當下美國從政治到社會等諸多層面嚴重撕裂的現狀。從歷史上看,美國內部這種撕裂可從資本分裂的角度加以理解。進一步講,美國現在正經歷第三次資本分裂,即本土資本與全球資本、實體資本與虛擬資本之間矛盾日益尖銳。
美國的國家性質中一直就有“資本控制國家”的一面。除了向政治領域滲透導致“金錢政治”等現象,這種控制還體現在美國資本故意在社會內部製造帶有分裂性質的議題,比如種族問題、移民問題、南北地域矛盾和性取向等,通過挑動種族和文化矛盾、瓦解階層團結等手段削弱民眾對民主政治現有缺陷和機制失靈的系統性反思,確保資本對社會的主導和控制。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即資本集團本身不能出現分裂,否則美國就可能有陷入內亂的風險。在歷史上,美國已至少兩次因為資本分裂而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
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本分裂
先説第一次資本分裂。美國在1783年贏得獨立戰爭後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經濟結構主要由農業、航運和原始製造業構成,當時尚未發展本國的工業,基本生活物資供給依靠與歐洲的貿易往來。當時的資本叫作貿易資本,那時的歐洲列強,特別是英國和法國,對美國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法國曾在獨立戰爭中支援美國,英國曾是美國的宗主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和經濟實力。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歐洲政治局勢變得更趨複雜,美國內部圍繞與這兩個大國關係的分歧日益加深。
當時美國貿易資本分為親英派和親法派。親英派代表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這一派的立場是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支援工商業發展,認為與英國保持密切聯繫有助於推動美國經濟增長。1794年美英簽署《傑伊條約》是親英派的重要成就,該條約重新確立了美英之間的貿易關係,卻遭到親法派的強烈反對。親法派代表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這一派的立場是強調農業經濟,對英國的工業化和金融資本集中持懷疑態度,反對英國君主制,對法國大革命則持支援態度。親法派的經濟利益主要是通過南方農場主與法國進行貿易。
兩派貿易資本的分裂導致當時美國國內政治分裂。聯邦黨傾向於保護商業利益,支援與英國建立緊密聯繫,民主共和黨則傾向於保護農業利益,支援與法國的聯繫,這時黨派鬥爭已初露端倪。另外,兩派分裂導致美國經濟政策出現分歧。聯邦黨主張工業化和金融集中,民主共和黨主張農業發展和地方自治,兩黨矛盾導致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為美國內戰埋下了隱患。
不過,美國當時的內戰風險最終通過妥協得以解決。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於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協調,他在1793年發佈《中立宣言》,認為美國應該避免捲入不必要的戰爭,以保護國家的經濟和安全,強調美國應該避免與外國締結永久性同盟,以保持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當時,美國還面臨一定的外部威脅。美國北部仍有英國的軍事基地,西部有法國的殖民地,南部的佛羅裏達屬於西班牙。英法各自武裝和支援印第安原住民對抗美國移民,動用海上力量騷擾和襲擊美國商船。這些外部威脅也為美國內部協調提供了一定契機。
再看第二次資本分裂。進入19世紀,美國經歷了第二次獨立戰爭。其間,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美國海上貿易線被切斷,卻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獨立,為日後美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意識到自給自足的重要性,制定了有利於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隨著工業資本興起,美國資本的性質發生變化,從貿易資本轉變為工商資本。
這種變化帶來新的擴張需求,但也引發新的矛盾——南北經濟利益的矛盾。美國南方氣候溫暖,土壤肥沃,以農業尤其是棉花種植為主。當時的棉花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相當於今天的石油。南方經濟依靠對歐洲和北方的農産品出口,因此希望低關稅,使貿易更加方便快捷。北方則以工業和製造業為主,傾向於支援高關稅以保護新興的本土工業免受外國競爭衝擊。而且,北方的工業資本家相信工業資本主義機制可以轉移到南方的棉花種植園,保證原料的充足供應。南方奴隸主則堅持國家繼續實行國土擴張政策,支援奴隸制。政治訴求、文化、對奴隸制的態度等一系列差異加劇了南北雙方的分裂,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爆發。這場由資本分裂導致的戰爭深刻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
第三次資本分裂正愈演愈烈
以政治極化、社會撕裂及其一系列相關事件為表徵,當下的美國正在經歷愈演愈烈的第三次資本分裂。美國資本集團分成了虛擬資本、全球資本和實體資本、本土資本。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和全球資本,就地理分佈而言主要集中在美國東西海岸,人口結構方面以移民和少數族裔居多;而本土資本和實體資本,如鋼鐵、汽車等行業,地理上主要集中在美國中西部,人口以白人為主。
第三次資本分裂中的其中一組是虛擬資本與實體資本的分裂。虛擬資本指金融市場的資本,通過投資、交易和金融操作增加利潤,並不直接參與生産活動。實體資本指工廠、機器、原料和基礎設施等物化的資本,以商品資本、生産資本或貨幣資本的形式參與生産、流通過程並産生價值增值。過去二十多年來,美國金融資本的規模和影響力顯著擴大,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創新,虛擬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流動和增值。但這種擴張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極大隱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後果之一。實體資本則面臨著不同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金融資本的快速增值,實體資本不斷受到全球競爭和金融化趨勢的擠壓,美國製造業遭遇“空心化”和技術革新等困境,同虛擬資本産生分裂。這種分裂體現在虛擬資本的利潤集中在金融部門和高收入階層,實體資本的投資回報受到經濟週期和生産成本的限制,導致社會財富和收入不平等加劇。
另外一組突出的分裂表現在全球資本和本土資本之間。美國全球資本主要指跨國資本集團和全球投資者通過國際市場進行的投資和運營,如美聯儲、華爾街等。本土資本則是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以國內生産和消費為主的資本。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全球資本迅速崛起併發展壯大,通過全球供應鏈、國際投資和市場擴展獲取利潤,並促進了技術轉移、經濟增長和全球市場整合。本土資本則和實體資本一樣面臨外部競爭壓力,導致自身資源稀缺和市場份額下降。為了實現資本利益最大化,美國政府傾向於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支援本土企業,同時推出全球化政策吸引外資,但這种經濟政策的雙重性可能導致國內市場的不穩定和社會的進一步分裂。
如何影響兩黨內外政策取向
美國當下的資本分裂與兩黨鬥爭和左右兩派對立密切相關。首先,民主黨近年來更多代表虛擬資本和全球資本的利益,包括金融資本、科技資本和跨國集團等。這些相關行業通常集中在美國沿海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民主黨的支援基礎也往往集中在這些地區。這使民主黨相對而言更支援自由貿易、多邊主義與移民政策,這些政策通常有利於全球資本的流動和擴張。共和黨則更多代表本土資本和實體資本,特別是傳統製造業、農業和能源行業等。共和黨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擁有強大的支援基礎,這些地區經濟更多依賴實體經濟和本土生産。共和黨相對更傾向於保護主義、低稅政策和放鬆監管,以保護和促進本土資本的利益。
資本分裂加劇了美國政治極化,兩黨價值觀差異擴大,彼此政策立場越來越難調和,導致國內立法和行政運作效率下降。政黨對抗還導致美國司法政治化,兩黨都用司法手段打擊對方,這反過來又使政治更趨極化。另外,資本分裂還讓選民群體對立加劇。虛擬資本和全球資本的受益者大多是高收入階層,往往支援民主黨;實體資本和本土資本的受益者大多是工人和農民,傾向於支援共和黨。這種地理和經濟利益的分裂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撕裂,美國國內在價值觀、身份認同和經濟利益等方面的分裂日益加深,由此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和政治動蕩長期化。
在外交政策方面,民主黨和共和黨也存在不小的分歧,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等問題上。共和黨越來越以“新孤立主義”為指導方針,摒棄傳統的實用主義,“退群”“毀約”之舉明顯削弱了美國的國際領導力。民主黨代表的全球資本相對更加重視外部利益,為了獲取資源、擴展市場和保護金融投資,民主黨需要維持外交和軍事手段,因而更傾向於外部干預,包括通過武力和戰爭拓展地緣政治影響力,為經濟獲利創造有利條件。(作者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委黨校國際交往與世界政黨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