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為證——在祖國西部感受黃河長江上游高品質發展
連續25年不斷流,上游植被覆蓋“綠線”比20年前西移約300公里,“黃河寧、天下平”的現實圖景呈現;Ⅰ至Ⅲ類水質斷面佔比98.5%,萬元GDP用水量在2017年至2022年間下降近三成,高品質發展帶正沿長江鋪展……
黃河、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浩蕩奔流中,沖刷出鮮明的時代印記。
“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部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近日,記者從青海沿黃河、長江順流而下,來到甘肅、四川等地走訪,切身感受寫在大江大河間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的答卷。
綠鎖江河兩岸 碧水自此東流
湟水河畔,層層疊疊的林帶經過深秋的霜露,染上五顏六色的“粧容”。主河道翻騰的河水與一側濕地中清澈的溪流並行而下,其間是供人休閒漫步的步道。
湟水河是黃河一級支流,橫貫青海省西寧市。曾經,河岸兩側荒灘遍佈,河水中泥沙混雜。如今,河岸兩側林深草密、濕地連片,溪流清澈見底,步道曲徑通幽。
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宋秀華是湟水河治理保護的見證者、參與者。她説,增綠是湟水河保護的重要方法。在湟水河沿岸建設濕地不僅可以凈水、固土,還能為市民提供休閒空間。
10年多來,西寧市沿湟水河打造了由海湖、寧湖、北川濕地公園組成的508.7公頃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全市濕地面積增長87.59公頃,濕地率從47.5%提高到64.67%。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如今,兩岸染綠、徑流增大,是生活在黃河兩岸居民最直觀的感受。
這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景色(2023年7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在甘南地區黃河段,當地大力實施濕地恢復與保護工程,濕地面積達567.05萬畝,徑流量增加108.1億立方米。瑪曲縣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道吉塔舉例説,2023年黃河瑪曲段出境流量達168.6億立方米,較10年前提高近五成;年均水資源補給量達88.75億立方米,較10年前提高逾六成。
奔騰的長江也曾因截流、取沙、污染等而“重病纏身”。
這是2023年6月26日在四川省宜賓市拍攝的三江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地處四川宜賓的三江口,北上5公里,一座略顯斑駁的白色水塔見證了長江環境的變遷——
這裡曾是宜賓長江沿江傳統老工業集中發展地帶,分佈著火力發電、機械造紙、氯鹼化工等一大批企業。砂石亂採亂堆,污水直排入江,江水品質持續下降,水生態功能不斷退化。
“煙囪裏排出的煙塵隨風飄到城區,一晚上就能讓乾淨的窗臺落上一層灰。化工廠、造紙廠的污水能讓江面的白色泡沫蔓延幾公里。”當地居民回憶説。
2018年,隨著一聲巨響,北岸老廠區最後一根煙囪轟然倒下,宜賓徹底拆除了這片工業區。這期間,沿江20余家化工企業整體搬遷或關停,拆除取締餐飲躉船38艘,退出佔用長江岸線5.61公里……
做“減法”的同時,沿岸建成生態緩衝帶近82公里,環長江生態廊道近100公里……沿江自然岸線率從201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97.7%。
《關於加快建設綠色宜賓的決定》《綠色宜賓發展規劃》等規章制度也相繼出臺,長江生態修復和保護全面展開。2023年岷江幹流宜賓段水質首次達100%Ⅱ類標準,長江、金沙江幹流水質持續穩定達Ⅱ類標準。
統計數據也顯示,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多年保持Ⅱ類標準;黃河干流水質也在2022年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標準。
黃河“風光”無限 長江孕育“新”機
成片的光伏板形成封育區,讓荒灘復綠;牧民到光伏園放牧,增收的同時,也解決了雜草叢生形成火患等問題……
從打造綠色能源基地,到形成一整套迴圈經濟體系,這是發生在黃河上游的一個保護與發展相互促進的故事——
塔拉灘是黃河上游一處荒灘地,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這裡常年飛沙走石,但光照資源豐富。當地政府借此規劃了光伏産業園區。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華能青海公司光伏電站內活動(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短短幾年間,這裡已形成100多座光伏電站,光伏板覆蓋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
綠色發展的“馬達”全速旋轉,驚喜與煩惱同步而來。
喜的是,光伏板阻滯風沙,土壤水分蒸發量降低,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相當於不定期“澆水”,荒灘地開始復綠。
煩的是,草越長越高,影響光伏板發電,並在秋冬季形成火災隱患。一些光伏電站開始花錢雇人割草。
“與其這樣,不如讓牧民放羊。”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馬逢甲告訴記者,這就有了“光伏羊”。
數據顯示,在塔拉灘建成的光伏園區內,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度達80%,真正實現了生態、生産、生活“三生”共贏。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西北電網清潔能源發電量達1375億千瓦時,相當於青海、寧夏、新疆三省區今夏總用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達40%。
與黃河“風光”無限相比,長江治理推動著沿江兩岸城市邁向高品質發展。
人們在四川省宜賓市三江口長江邊的綠道上散步(2023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站在宜賓三江口“長江起點”石碑處遠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大字標語十分醒目。
5公里外的下江北老工業區已變身為江邊親水公園。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宜賓天原化工廠,從這裡搬遷至新成立的三江新區,重獲新生變身天原集團。
這是2022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宜賓市三江新區拍攝的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産廠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公司充分發揮自身研發和經營優勢,走綠色低碳迴圈經濟發展之路,不僅在氯鹼等化工領域繼續領跑行業,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也完成佈局。”天原集團黨委副書記張宗才説。
這是2022年7月20日在四川省宜賓市三江新區拍攝的東部産業園能源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綠色低碳,不僅是一家企業的選擇。宜賓市努力在綠色低碳的發展浪潮中尋找城市轉型突破、快速發展的機遇。以動力電池産業為例,宜賓從2019年零起步,2023年年産值已經突破1000億元。
停靠在四川攀枝花加氫站的氫能公交車(2022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不止宜賓,地處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處的攀枝花,正在致力於打通氫能“制—儲—輸—用”全産業鏈;大渡河、青衣江與岷江交匯處的樂山市,已成為我國多晶硅主要生産基地,高純晶硅産能穩居全球第一方陣……
這是四川省樂山市京運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單晶矽棒生産車間(2023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守望幸福生活 守護江河安瀾
“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升了。”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對此深有感觸。
這些年,生態環境改善提升了沿岸居民生活品質,生活品質提升又促進了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進一步提升。
翻看王艦艇的攝影集,嬉戲的赤麻鴨、騰躍的漁鷗、覓食的斑嘴鴨……精彩的照片一張接著一張。
“西寧市區的湟水河濕地,經常可以看見這些鳥,我們監測到的就有160多種。”王艦艇説,環境好了,水面擴大,人的保護意識提升,鳥種逐年增加。“鳥的安全距離、警戒距離、逃逸距離都在縮短,人與鳥同框的畫面越來越多。”
邀上三五好友,泡一杯“三炮臺”,坐在黃河岸邊悠閒度過一個祥和的午後……近年來,蘭州文化學者汪小平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到黃河岸邊坐一坐。
2024年10月4日晚,遊客在黃河蘭州段岸邊欣賞黃河夜景。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蘭州是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城市,300多萬人依水而生。穿城而過的黃河把蘭州城區一分為二。
翻看20世紀50年代蘭州老照片,南北兩山地表裸露,甚至難以找到幾棵像樣的樹。如今,山河相融,南北兩山盡顯碧綠姿態。
盛夏的傍晚,黃河之濱晚風拂面,河道內大河奔流,遠望雲蒸霞蔚,人們在河畔或結伴品茗,或散步運動。遊客則乘坐羊皮筏子、黃河遊輪,感受西北城市的水域風情。
汪小平説,近十年來,蘭州努力建設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幸福黃河,讓黃河流域的文化成就融入現實生活,讓群眾可感可及。“現在,蘭州市民對黃河的保護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希望黃河之濱越來越美。”
綠色發展的實惠,一個重要體現是收入的增加。
51歲的文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的生態管護員,這個牧民的孩子見證了過度放牧給長江源頭生態造成的破壞:草場退化、溪流減少……
“那時候牛羊越養越多,放牧卻越來越難。”文校説,如今牧民們一方面控制牧群數量,草場恢復了;一方面兼任生態管護員,收入增加了。“我作為生態管護員,每年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扎陵湖畔巡護。新華社記者 李佔軼 攝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宣佈設立。為動員更多牧民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一戶一崗”生態管護機制,累計1.72萬名牧民從放牧者變身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在江河源頭,生態保護已成為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一項工作。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境內拍攝的黃河(2024年7月31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巴彥喀拉山下,約古宗列盆地淙淙流淌的雪水,清澈而沉靜,匯聚成襁褓中的黃河。從漫漫流淌在草原上,到匯聚成勢一路向東。
姜根迪如冰川孕育出如同大地血脈的沱沱河水系,最終匯流成奔涌的長江,支撐起一條高品質發展的經濟帶。
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哺育著中華兒女以嶄新的姿態,邁向民族復興的新征程。
文字記者:黃豁、汪偉、周盛盛
視頻記者:李佔軼、張智敏、王曦
海報設計:劉思錄
統籌:張虹生、劉夢琪、方思賢、邱世傑